「麻將平均每4圈費時約2點鐘。少說一點,全國每日只有100萬桌麻將,每桌只打8圈,就得費400萬點鐘,就是損失16萬7千日的光陰,金錢的輸贏,精力的消磨,都還在外。」 這是胡適在《漫遊的感想》一文中,替麻將算的帳。 在胡適眼中,這個號稱國粹的遊戲,與鴉片、八股文、裹小腳,並稱中國四害;他甚至感慨,「我們走遍世界,可曾看見那一個長進的民族、光明的國家,肯這樣荒時廢業嗎?」 如果胡適還在,他看到桃園長庚醫院的研究,肯定會對這項國粹有所改觀。 桃園長庚醫院護理部門診護理長盧朱滿招募桃園社區50到85歲長者,共92位,其中45人每周接受270分鐘的麻將訓練,另外的47人則維持原本生活;3個月後再邀請長者,記憶電腦中出現磚塊的次數。 結果顯示,接受麻將訓練的長者,正確記憶的平均次數從原本的5.53次,上升到7.27次;未接受訓練的長者則由5.98次,降至5.7次。 這項長達半年以上的研究,盧朱滿還聘請4位麻將教練,特地製作麻將手冊,教導這些長者進行方城之戰。她說,麻將看似簡單,其實充滿策略應用,長者透過打麻將動腦,改善記憶力。 「想要胡牌,也得花時間動腦。」盧朱滿說,麻將是一種視覺性遊戲,不需識字,只要能理解麻將上的符號,對長者而言是一種簡單的社交遊戲。 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教授邱愛富也持同樣看法,因打麻將的重點在於社會互動,許多研究都發現參與社區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長者能在活動中獲得快樂。」盧朱滿說,除了麻將外,象棋、土風舞、太極拳等活動,只要能讓長者「活動」,皆有助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胡適對麻將的成見,或許來自他十賭九輸經驗。梁實秋對於胡適的麻將功力評價是,「技藝不精,沒得怨。」但對徐志摩的評價則是,「一把好手,牌去如飛,不加思索。」 在4人的策略互動中,長者不但能動頭腦,也可以交朋友。不以賭博為目的的健康麻將運動,或許就像梁實秋的評語,「麻將不過是一種遊戲,玩玩有何不可?」 讀書、拼字、數獨… 也能強迫大腦思考 「只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只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梁啟超將讀書與打麻將相提並論,可見兩者都是容易廢寢忘食的興趣;事實上,讀書與打牌同樣都能存腦本、抗失智。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教授白明奇表示,讀書與打牌皆屬高階動腦行為,可強迫大腦思考,發揮延緩認知功能退化的效果。也有研究發現,會說兩種以上語言、有高度學習力的人,失智風險較低。 高階動腦是指複雜、有點難度的動腦行為,除了閱讀與麻將外,包含拼字遊戲、數獨等,都可強迫大腦思考。 台灣失智症協會統計,國內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盛行率達5.4%,相當於14萬名長者罹患失智症;鑑於人口老化速度只會愈來愈快,面對失智症,早期介入是最急迫也最重要的預防原則。 這也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在今年5月公布最新第五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手冊的原因之一。在第五版的手冊中,失智症的診斷準則不再局限記憶症狀,同時也將注意力、執行力、學習力、語文能力、知覺與社交能力納入評估。 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歐陽文貞表示,極輕度失智可透過治療延緩病程,擴大診斷標準主要目的在於可提早發現罹患失智症的潛在人口。 早期預防不外乎存腦本,雖然讀書與麻將可以發揮存腦本、抗失智的功能,但還那得視讀什麼書、玩什麼樣的麻將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