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父親總是這樣喚他。那年父親15歲,從山東龍口輾轉到上海,打了船票,搭船到基隆。父親說他是第一次看到香蕉,一根接著一根吃,直到肚子鼓得受不了。父親總是很懷念的跟小子說上這段往事。那是民國30年的事了。八年後,那個快要被香蕉脹破肚皮的山東小夥子,把記憶中家鄉冬天農閒時,將綠豆做成粉絲的儲糧方式複製到溼熱的台灣,在一甲子後的今天,成為台灣人最熟悉的口味。
55歲的龍口食品總經理張中光吃飯的速度很快,其實有些身不由己。在那個粉絲仰賴日曬的年代,午餐時他們必須邊瞄著天色邊扒飯,一瞧不對勁,碗筷一扔,奔出去把粉絲一束束的抱回來。
父親張養民一手創辦的粉絲事業在他出生前就開始,他是聞著綠豆發酵香長大。
隨著「龍口」落地生根,在台灣耕耘超過60年,對照張養民當年在動盪未知的大時代下孑然一身來台,這家企業的成長就好像一部譜著漂泊的兩岸融合史,用舌尖懷念家鄉。
當完兵後,張中光就回家裡幫忙,一晃眼就是30多年。他從頭學起,更準確地說,在容易缺工的傳統產業,只要哪個崗位欠人他就得去補上,送貨、採購,他都做過,待得最久是業務。
他曾去日本找尋可以杜絕仿冒的包裝機,去的時候還得拎一大包衣服。父親託兒子在日本匯錢與寄衣服到龍口,給曾經幫助過他的家鄉恩人。
龍口粉絲民國42年首次外銷,創下台灣出口粉絲的先例。到今天,龍口粉絲外銷四、五十個國家,占公司三到四成的營業額。在美國、歐洲、澳洲等華人聚集之處就可以看到龍口,張中光在全球有500多個商標。
沒料想到的是,源自於大陸的龍口粉絲,反而在家鄉遇到問題。大陸不准龍口粉絲註冊商標,因為「龍口」是地名,當地處處是「龍口粉絲」。根據大陸商標法規定,誰都不准獨占這個商標。
張中光還在爭取龍口粉絲的商標,在商總的斡旋下,他也試著在前頭加上「寶島」兩字,以「寶島龍口粉絲」的變通方案來闖關。
上個月在台北舉辦的兩岸商標論壇上,大陸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付雙建主動跟商總理事長張平沼提及龍口粉絲,讓懸宕多年的案子見到一線曙光。
龍口粉絲至今仍全部在台灣生產,在成本壓力下張中光不是沒想過去大陸,但他看過太多「小二」、「小三」的家庭破裂故事,讓重視家庭倫理的他很掙扎;加上有次聽聞朋友在大陸的工廠員工食物中毒,連本地人都躲不過,讓他聽傻了。
台灣的粉絲產業已經飽和,從最多二、三十家企業到現在只剩個位數,不少食品大廠也先後退出。台灣人對龍口粉絲是有情感的,但粉絲從來不是主角,這個行業很艱辛。
「公司能存活下來,是以前打下來的。」張中光把功勞歸給了父親,他說自己的使命是把公司制度化,不追求家族企業型態,公司發展需要人才,他不希望公司裡有希望的年輕人覺得沒前途。
父親現在不在身邊了,但張中光始終記得張養民交代的「小子!你一定要好好照顧員工,一定不能碰防腐劑,一定要對得起大家」的三大期望。60多年的情感傳承到第二代,如粉絲一樣,柔軟,但久煮不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