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寧杭高鐵、杭甬高鐵正式開通,中國長三角地區邁入經濟生活同城圈。就在兩天後的7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在上海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方案。這項被外界喻為「不亞於當年建立深圳特區的改革」實施後,長期以來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先獲改革分紅,還是可能遭遇回波式壓力?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孫元欣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上海自貿區建設將對整個長三角是利多。因為從地緣經濟上看,上海自貿區並非是上海一個城市的單一試驗田,而屬於整個長三角經濟群。
回顧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史可見,這是一片從發展之初就緊密相連的區域。在20世紀80年代,江浙湧現出大規模的鄉鎮企業,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但由於當時上海經濟轉軌相對滯後,曾直接限制長三角經濟發展。
直至1990年,中國領導人決定開發浦東。由此獲得發展推力的上海,又迅速帶動整個長三角的對外發展,使之邁入高速發展期,一躍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區域經濟圈之一。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三角16座城市經濟總量達到4兆6181億元(人民幣),相當同期中國GDP的18.62%。
此番上海自貿區獲批後,業界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將會再度撬動長三角經濟,使這個中國當今民營經濟最發達地區獲得新的發展平台。
孫元欣的觀點是,自貿區將進一步促進長三角整個對外貿易、加工業的升級,以及貿易和金融的一體化。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斌認為,上海自貿區內試驗的一些政策和做法,成功後會推廣至大陸其他地區。他稱,這當然對長三角有拉動效果。雖然利多輻射效應可以預見,但外界也有存疑之聲,甚至有論者指自貿區發展有可能抽空長三角的資本籌集,帶來潛在的危機。
身處自貿區改革核心的浦東新區商務委副主任孫永強並不認同這種觀點,他認為,經濟體量較大的上海只是按照國家戰略先走一步,摸索可以複製的經驗,並非要抽空長三角。
宏觀經濟研究專家、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的看法是,若上海自貿區能與區外的經濟活動形成穩定的互補結構,那麼上海自貿區所產生的經濟集聚效應和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的擴散效應,才會越來越明顯。
有消息稱,上海自貿區的細則將在近期公布,孫元欣給長三角地區政府和企業的建議是,「主動積極」。
他說,長三角地區企業可在自貿區投資,主動利用自貿區的優惠政策,降低出口成本,打開外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