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宜蘭的大學好友,打電話來說她很懷念我家的飯湯。九二一地震時,西部幹線北上路段全部停駛,恰逢開學第一天,在餘震不斷的情形下,位於臺中沙鹿的學校決定放假一周。無法返家的好友和我一起回到屏東萬丹老家,因為事出突然,媽媽以現有的材料準備了「飯湯」款待她。 朋友看到一大鍋湯,好奇地問:「這是什麼?是粥嗎?為什麼還要把它加入飯�?」我回答:「這是飯湯,你沒吃過嗎?就是把飯泡在湯�,�面料很多,和在一起很好吃喔。」聽她一問,我才猛然想起從沒在臺中看過賣飯湯的小吃店。
這「湯泡飯」的地方料理,可是屏東萬丹的在地美食。飯湯原是農忙時,農家提供給親友或工人的餐點,各家做法大同小異,一般是將海鮮、雞肉或絞肉,加入五香粉、胡椒粉調味,再放入蝦米和油蔥酥爆香,油蔥酥尤其是湯的靈魂,若缺少此味,味道就顯得平淡了。
接著,將炒好的爆香料盛至盤內,將水倒入鍋中,放入高麗菜、絲瓜、竹筍或當季時蔬,水滾後,再放入先前炒好的料,頓時香味四溢,最後撒下提味的芹菜珠,便完成了。芹菜就像交響樂中的鈸,總是在演奏時的最高潮「鏘」的一聲,完美的畫龍點睛。
我喜歡飯湯多元的味道,更喜歡它味道�的和諧。白飯的清香、竹筍的爽脆、高麗菜和絲瓜的甘甜,配上海鮮和爆香料的香氣,是飯、菜、肉的巧妙結合。有人說這是「大雜燴」,但我比較不認同這樣的說法。故鄉屏東萬丹盛產時蔬,一般鮮少加入剩菜,大多取用新鮮食材,所以味道才能清香四溢而不膩。
從吃飯湯的方式還可以看出個性。我父母個性迥異,老爸總是將湯和飯各盛在一個碗中,吃完一口飯,再端起另一個盛湯的碗,兩個碗一起一落,只是為了堅持飯和湯不能混淆,顯露出老爸拘謹又固執的個性;老媽則豪氣多了,拿著大碗公,將飯泡在湯�,用湯匙攪拌後直接送入嘴�,間接印證了老媽做事的果斷乾脆。
而我喜歡端著小碗公(媽媽禁止我拿大碗公,她說女生要留一點給人家「打聽」),因為從小就不喜歡湯的灼熱感,在飯上方只鋪上湯�的料,不攪拌,用湯匙舀起,一層飯加一層料,放入嘴�細細咀嚼,白飯和著菜香與肉香,美味一應俱全且層次分明。
小時候對飯湯的記憶,是外公家農忙時節,外婆常準備飯湯,慰勞在田�幫忙的親朋好友,湯�面的料往往比平時更豐盛,看得我口水直流。表哥和舅舅各騎一臺舊式腳踏車,後座各載著一桶飯和一桶湯。望著兩個大鐵桶離去,心�總期許可以剩下一些,但每次都只能惆悵地看著被載回的空鐵桶。
十多年前,和老爸去小琉球參加他換帖兄弟的「入厝」,當天的飯湯彌補了我的遺憾。當地人大都靠海為生,還記得當我用湯勺舀起湯時,�面滿滿的海鮮配料讓人感動,肥厚的烏賊圈、清甜的鮮蝦和紮實的旗魚塊,譜成海洋版的飯湯。
把當地的好料配上白飯,嘴�豐饒的海鮮味,令人齒頰留香,欲罷不能。這豐盛的飯湯充分展現了討海人的豪邁和熱情,是當地最美麗的風景。
飯湯原本只是農忙時的料理,現在透過行銷宣傳,變成萬丹美食的特色。一年一度的紅豆節,除了推廣萬丹皮薄味濃的赤紅豆之外,飯湯比賽成為另一場重頭戲,各村莊無不使出看家本領,做出特色各異的飯湯。我趕緊給好友撥個電話,告訴她「飯湯比賽」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