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的漲跌,猶如大海中的波浪,可能是浪頭不大的碎浪,也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大浪。有一群人,他們擅長分析產業趨勢,遠遠地就能精準的判斷出,從地平線捲來的浪潮,是能夠激起股價一大段漲幅的巨浪。他們是股市捕浪手,抓緊每一次的投資趨勢,為財富增分。 當過飯店行李員、房地產業務員的王仁民,縱橫台股二十七年,從八十萬元的投資金額起家,目前身價至少上億元。他不盯盤、徹底了解產業動向,就像站在浪頭上的捕浪者,總能搶先賺到波段獲利機會,而非只是一味追浪、錯失獲利大波段的跟隨者。 戴著眼鏡、頭髮有些花白的王仁民(化名),外表平常得就像尋常的路人甲,很難把他和身價上億的股市大戶聯想在一起。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因為上億元的財富而放縱生活,除了一如往常地專注研究產業趨勢外,更熱中公益活動,還花費上千萬元在屏東老家買地闢建公園,並慷慨解囊幫助國中小學生。「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小時候家境不富裕的王仁民早早立下心願,期待他日有能力時,可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或許也因為這樣的善念,讓他日後的財富得以持盈保泰。 脫貧/從當門僮開始,立志要努力賺錢 王仁民出身農家子弟,家中有七位兄弟姊妹,由於家境困窘,全家只能擠在破舊的「土角厝」內生活。排行老二的他,是家中的長子,高中畢業後,王仁民先北上打拚謀生,希望等服完兵役後再工作一、二年,存夠了錢才去考大學,一圓大學生夢想。 「為了擺脫貧窮、存錢念大學,退伍後我曾去大飯店當過門僮兼行李員,因為那裡的小費多,接觸到不少有錢的客人,也激勵了我努力賺錢的鬥志。」意志力超強的王仁民,順利存了一筆小錢,還考上淡大國貿系。「其實我對建築系比較有興趣,畢業後就再到大學附設的推廣中心,補了幾個月建築設計施工班的課程 後,就投入建築開發行業。」王仁民笑著說。當時正是建築業起飛的年代,一心想賺大錢的他心想:「要嘛就從事建築業,不然就要做製造業,自己投資當老闆。當時心中的理想,沒想到卻都一一實現,他的人生也因此豐富許多。 下定決心要往營建業發展的王仁民,一腳踏進地產業當代銷人員、房仲業務,甚至與人合夥切入土地開發自建自售。長達十年的建築業工作經驗,奠下日後從「趨勢」尋找投資方向的基礎。 但王仁民苦笑著說,十年來在建築業奮鬥所掙來的錢,並不如他對未來的預期,讓一心想要財富「升級」的他,興起了投資當老闆的念頭,但幾經思考覺得資金仍不足,心想:「乾脆專心投資做股票好了!」 終於在民國七十四年,王仁民拿著平時省吃儉用存下來的八十萬元,加上親朋好友借貸湊足了一百萬元,開始投入股市。很幸運的,當時,王仁民生平買的第一檔股票潤泰,讓他在短短半年後,靠投資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累積了四百萬元的財富。 王仁民之所以能夠快速累積財富,靠的是「重押」。原來,王仁民把手上的一百萬元,加上融資借來共二百萬元的資金,在潤泰每股八至八.七元之間,陸續買進,並在十六至十七元附近全數賣出,近倍數的獲利,讓他在台股第一役就贏了一場漂亮的勝仗。勤於研究產業趨勢的王仁民,總是不放過蒐集看好產業個股的相關資訊。七十四年下半年,當時在一場潤泰總經理的演講場合中,王仁民聽到了公司高層看好紡織業會一直好到七十五年上半年的訊息後,心想,既然長線趨勢看好,哪有不敢買的道理?王仁民索性繼續加碼買進,從股價七元左右買至八.七元,並在股價十六元全數出脫,賣完後潤泰股價竟然開始下修。 「當時紡織產業後勢一片看好的氛圍下,我認為潤泰理應要大賺,但在閱讀財經資訊時赫然發現,同樣是做平織格子布( 用於牛仔褲製作) 的潤泰,為什麼賺得比同業少?因此決定賣掉潤泰持股。」王仁民笑著說,自己不盯盤、鮮少看技面,洞悉產業趨勢、持續追蹤相關訊息並予以重押,是他波段投資獲利的關鍵。 除了抓住紡織業景氣大好的趨勢外,王仁民又因為看對紙業趨勢,頗有斬獲。七十五年三月,王仁民把賣掉潤泰的金額,全數轉戰紙業的榮成;當時榮成價位十八元多,他抱到三十幾元才出脫,短短六個月獲利一樣近一倍。 此時,台灣景氣好轉,王仁民心想,景氣好、外銷增加,國內廠商大量把電腦、鞋子外銷到國外,自然對包裝用紙箱、紙品的需求增加。嗅到產業趨勢,因此在這段期間,王仁民大膽買進紙類股,從工業用紙的榮成,到上游生產紙漿的台紙、華紙都有他征戰的經驗。 重押/研究波段趨勢,潤泰、華紙獲利翻倍 「我布局華紙時,股價才不過六十幾元,當時我就有預感,財富有升級的機會!」王仁民得意地說。原來在投資華紙前,王仁民因曾投資台紙,徹底了解造紙類股的產業趨勢。雖然台紙沒讓他賺到多少錢,但華紙卻讓他賣到當時波段的最高價。 原來在買台紙期間,王仁民不但勤閱公司財報,追蹤獲利,也積極了解產業鏈的變化。他不但參觀過台紙位在台中大肚的工廠、認識了台紙的發言人,還三不五時打電話請教他造紙產業的知識,因此對上游紙漿材料與造紙產業的流程,都有充分的了解。「造紙產業都會有周報、月報的資訊,我都會付限時郵資,請對方寄給我一手資訊。當時我預測紙漿價格會漲,遂重押華紙,每股成本約六十幾元,這一波果然讓我大賺四成,而且是賣在波段高點。」談起過往,王仁民仍掩不住心中的得意。 「我還記得那一天是七十八年的二月十五日,我一大早七點半就掛單,趕在除權前八十五.五元賣出,當時市場傳出雷伯龍(台股主力時代的四大天王之一)在做這檔股票,沒想到我掛的三百多張股票,在十點多全部賣掉,讓我相當開心,雖然當時市場仍一片看好紙漿會漲到三月底,但沒想到後來股價卻崩跌到六十幾元。」 其實,能夠順利高檔獲利了結,王仁民靠的不只有運氣,還有他持續對產業細膩的觀察。他記得七十七年的第三季,曾經跟亞洲工商協進會去參觀華紙,除了發現台灣紙漿的原料都掌握在日系大廠手上,例如丸紅商社等公司,還從公司高層口中得知,當時台灣紙漿重要的原料銀合歡樹病蟲害嚴重,而華紙種植銀合歡樹的五萬甲土地又非公司自有,讓他對漲多的華紙股票,開始有高檔獲利了結的戒心,後來,果然順利高檔獲利了結...《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