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起,大陸企業儼然逐步成為海外併購市場主力,交易數量逐年上升,且收購目標漸由資源導向轉向技術品牌。尤其,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延燒,分析人士認為,此時有望成大陸企業擴張海外市場的新契機。滿手現金的大陸企業近年在海外併購市場大有斬獲。根據China Venture投中集團本月中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迄今,陸企海外併購已達最高值139起,較2006年22起上升5.32倍。交易規模亦呈整體上升趨勢,2011年至今交易規模為1783.2億美元(約新台幣5.39兆元),較2006年421.2億美元(約新台幣1.27兆元)上升3.23倍。
2011年至今交易規模最大的十起海外併購案例中,能源礦業併購以六起案例處於絕對優勢,另外兩起分別來自於化工行業和公用事業。2011年5月11日,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以37.9億美元的價格收購Whitehaven Coal Limited(WHC.ASX)的案例則是今年交易金額最大的一起併購案。
聚焦高科技 搶當市場領頭羊
儘管今年以來,歐債危機繼續發酵、希臘與義大利接連出現總理「換帥」,全球股市急劇的波動政治格局的動盪,及金融市場的下挫和消費需求的銳減,擴大了歐洲經濟二次探底風險,使歐盟各國財政緊縮、消費萎靡勢必會波及到中國的出口。
但中國產經新聞報引述廣東社科院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談話指出,「歐債危機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肯定巨大,但對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來說將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
盯國際脈動 抓緊機會便宜買
黎友煥認為,歐債危機蔓延,使中國企業可望透過收購高科技和品牌企業,得到走向世界市場前端的跳板。中國社科院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鴻也指出,有些國家為了還債,可能會變賣國有資產、政府資產,經濟環境不好也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很大的打擊,造成企業資產價格的下降。
財經網與一財網報導,事實上,這樣的觀點多來自陸企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經驗。當年的金融海嘯使歐美國家對外投資規模明顯萎縮,選擇「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反而嘗到了甜頭。
以山東濰柴為例,當年山東濰柴以8,000萬歐元買下了法國的一家百年老店,價格足足比金融危機爆發前便宜了2,000多萬歐元。
不過,除發動銀彈攻勢,積極收購,近年來陸企挑選併購對象的眼光開始不同。投中集團分析,在大陸國內經濟轉型、消費升級帶動的背景下,中國企業海外併購也逐漸轉向海外市場的化工、IT、消費品等行業,以尋求新技術的引入或補強產業鏈。顯示陸企出海併購,早已從整合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目的,逐漸轉向技術、品牌型併購的新趨勢。
譬如去年7月,浙江吉利汽車出手收購沃爾沃(VOLVO,台灣稱「富豪」)一案,即為去年最知名的陸企併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