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業的兩大重心DRAM及面板產業,都有共同的敵人,即是南韓三星電子。台灣已在DRAM領域敗陣,力晶、南科、華亞科等紛紛尋求轉型,避免與三星正面交鋒;面板業則透過與大陸、日本合作,仍有機會與三星一拚高下。台灣1990年代跨入DRAM領域迄今,已投資上兆元,實際回收不及總投資額一成。
由於技術落後、產品單一化,讓業者無法賺錢。長年觀察三星的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直言,三星靠DRAM事業賺了大把鈔票,在電子業攻城掠地,其半導體事業群營收,直逼台灣整個半導體業的總和。
台灣DRAM廠過去多以代工為主,靠國外技術母廠技術授權生產,基礎功夫不夠深,雖然近年來與國外大廠「共同開發技術」,但與三星相較,至少還是落後一至1.5個世代,當三星已邁入20奈米世代製程時,台廠連30奈米都還沒正式量產。
製程愈先進,代表每單一晶圓生產出的晶片愈多、成本愈低。台灣DRAM業資深人士感嘆:「三星開的是法拉利,我們開的是國產車,要在同樣的賽道上競爭,根本沒有勝算。」
華亞科總經理高啟全坦言:「三星是很可怕的對手。」當同業還處於賣單一晶片、面臨「賣一顆賠一顆」的問題時,三星已懂得要把不同的晶片封裝在一起,以利潤較高的3D晶片等方式銷售,價格是賣單一晶片數倍甚至數十倍。
三星強勢坐大,也讓素有「DRAM死多頭」的力晶董事長黃崇仁設下停損點,淡出標準型記憶體市場。
黃崇仁曾透露:「力晶過去砸大錢蓋廠、拚產能的模式很有問題」,尤其蘋果帶動智慧手機與平板電腦革命,壓縮DRAM市場,顛覆業界。
盧超群認為,台灣DRAM廠缺乏整合性,導致長期競賽中輸給三星,其實台灣半導體產業甚具規模,整合後的力量,還是會令南韓敬畏三分,但目前卻是分散在IC設計、晶圓代工等領域,不像三星那麼集中。
根據統計,南韓三星與海力士兩家公司,掌握全球高達近七成DRAM市場,台灣所有DRAM廠的市占率加起來僅約6%。三星、海力士又有多元的記憶體晶片生產線,台廠僅能眼睜睜看著商機被三星「整碗捧去」,這場仗很難求勝。
台灣DRAM廠已意識到這樣的問題,避開與三星正面交戰。南科、華亞科轉攻伺服器、利基型記憶體應用,將標準型DRAM比重降到五成以下;力晶更將多數產能轉做晶圓代工,標準型產品目標營收占比降至二成以內。
相較之下,台灣的面板業在新技術上,最多只差南韓0.5個世代,甚至不相上下,以最大的8.5代廠來說,台灣與南韓都有,技術也在伯仲之間。
台灣發展面板產業十多年,當年先從日本技術移轉,最後終於建立自己的技術,從五代廠以後,已不需要再從日本技轉,這與DRAM廠大不相同。
從市占率來看,在金融海嘯前,台灣面板市占率一度超越南韓,目前雙方市占率南韓約在50%,台灣則在40%左右,兩國的差距不會像DRAM產業差很大,台灣面板廠只要努力,還是有與南韓一拚高下的機會。
目前台灣面板業,採「聯中拉日抗韓」策略,防止南韓業者坐大。例如鴻海、奇美電與夏普、日立及索尼擴大深化合作,除了代工關係外,也技轉高階顯示器技術。
日本有技術,台灣有製造及量產能力,由於日圓居高不下,日系品牌被三星與LG打趴,空有技術,但成本太高,這也為台日合作開啟廣大空間。
至於中國大陸彩電廠,也遭遇同樣情形,兩岸攜手抗韓是必然的趨勢。
對政府來說,若要挽救面板業,就要從新技術著手,並以資金協助業者發展AMOLED等新技術,只要技術能量在,台灣面板廠就有機會。技術、資金、人才,都是政府可以協助業者的面向。
※延伸閱讀:
韓國崛起 台灣突圍系列報導 七之一/韓經濟飛天 台背水一戰
韓國崛起 台灣突圍系列報導 七之二/整併賺大錢vs.分散虧大錢
韓國崛起 台灣突圍系列報導 七之三/韓企「匯」避險 台廠躲溫室
韓國崛起 台灣突圍系列報導 七之四/雙D激戰 國產車尬法拉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