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環境,要先想清楚「房子」對自己的意義為何?
日前台北巿頂級豪宅「勤美璞真」傳出頂樓以每坪304萬元天價成交,市場反應強烈。不論是否屬實,近幾年房價愈發「高貴」,確實讓許多人很焦慮,所以明知房價在高檔,仍會陷入「現在不買、以後可能更買不起」情緒中,並不斷問專家:現在到底要不要進場買房?
台北市房價高不可攀,30年老公寓每坪開價高達7、80萬元,30坪就要2000萬元,對月薪3萬元的年輕人來說,1年不吃喝都買不起1坪;就算努力存到自備款600萬元,往後20年,以年息2% 預估,每月本息平均攤還也要7萬元,若非薪水有6位數,一般上班族連台北市的1間老公寓都養不起。
養不起房子、養不起孩子、養不起的人生...這不僅是年輕人心聲,就連3、40歲的壯年族群也心有戚戚焉。網路上對高房價的撻伐聲從未平息過,但總的來看,無非就是想知道2件事:現在該不該高價買房?房價會續漲或回檔?
若由房市專家來回答,答案一定是:「低房價將成為明日黃花。越晚買,只會買到越外圍。」「如果買不起,也千萬別放棄,因為租屋一輩子,財富都不會增加。」
若是7、8年甚至更早之前,這些話確實值得聽從。但現今呢?當老公寓每坪都喊到7、80萬元之譜時,「買房」真的是唯一選項嗎? 「不買房」就真的與財富無緣嗎?
在談這兩個問題前,我們先以最近銀行推出的「40年期」房貸新方案來想像一下「買屋人生」: 如果30歲購屋, 付了40年房貸,到70歲時才算是「存」下一間屋;當你退休時,還得靠政府推動的「以房養老」政策,把好不容易存下來的房子再抵押給銀行,換取年金(退休後生活費) ...表面上,你是「存」了一間房子,實際上,這輩子你從不曾擁有過,但卻為它工作了一輩子。你過的其實是「屋奴人生」。
在華人社會,一生一定要有一間屋的觀念,就像DNA 般不斷被複製。情感上,買屋的歸屬與安定感是其他商品難以取代,好處是強迫儲蓄,運氣好還有倍數獲利。只是,在房價大漲8年後,現在買房真的划算嗎?我們可以用「房貸租金替代率」來衡量買屋好,還是租屋划算?
究竟要過屋奴人生?還是租屋人生?沒人能給標準答案,唯一能做的是:問問自己買房的意義!至於付不付得起,或是如何緊抓機會,都是對購屋做好深思熟慮後的下一步策略。
房貸租金替代率=每月可負擔房租支出 ÷ 每月房貸支出
(1)房貸租金替代率 ≧100% →買屋比租屋划算
(2)房貸租金替代率 60?99% →買屋挑坪數小、屋齡高、次要商圈的房子
(3)房貸租金替代率<59% →先租屋
舉例:總價800萬元的房子,房貸利率2.1%,以借款20年計算(不使用寬限期),月付金為3萬元;但若是租房子,每月可負擔的租金為1萬6,000元,那麼房貸租金替代率為53%(1.6萬元÷3萬元=53%),代表租房子較划算。如果堅持買屋,就得改挑坪數較小或價格更便宜的房子。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56 2012年5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