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即將拯救流行音樂。」
這是1993年Thom Yorke受訪時對記者所說。他當時二十四歲,稚氣未脫,滿頭鬆亂的金髮幾乎抵到肩膀,面容蒼白而無血色。他領銜的樂團Radiohead不久前發行了一張單曲,曲名喚作〈Pop Is Dead〉;與其說那是一首歌,其實更像一則宣言:是的,流行音樂已死。
無論他當時說的是一句玩笑、對樂壇的挑釁,或他果真有此弘願,二十年後他確實做到了。Radiohead不只拯救了流行音樂,更聯結電子樂再造了搖滾樂。只是過程異常曲折,也非所有人都站在他們的陣營。對某些人而言,Radiohead造成的效應或許相反:他們的聰明讓流行音樂顯得更膚淺,最終甚至拋棄了搖滾樂。
不管你持哪一種立場,Radiohead過去二十年總是站在最前端的浪頭上,一舉一動牽連出樂壇的關鍵轉折。當同儕安逸地享受自我複製伴隨的名利,他們極力避免踏上重複的路,不斷思考未來是否有別的可能。藉由八張持續演進的專輯,他們在商業與自主間找到平衡——作品賣破三千萬張,卻依舊維持獨立性格。
想創造有意思的音樂,個性是唯一要件
如今Radiohead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然而他們也有平凡的開始:不稱頭的團名,抑鬱的主唱,青澀的吉他手,一夥年少時相識就再也拆不散的哥兒們。傳奇故事該具備的素材他們一樣不缺,就等著以時間和決心創造出自己的版本。
1985年在牛津郡的公立男子中學,樂團的粗胚成型:主唱Thom Yorke與貝斯手Colin Greenwood是同一屆的學生,吉他手Ed O'Brien與鼓手Phil Selway比他們長一屆,Colin的弟弟Jonny Greenwood年紀最小,也彈吉他。他們固定每週五在學校的音樂教室練團,將團名取為「On A Friday」。
沒過多久一夥人陸續去唸大學,樂團呈休團狀態,等大家各自畢業,On A Friday重新聚首,開始在牛津當地的小酒館演出,漸漸將樂團當成一件正經事,一份可能的職業。1991年的英國樂壇,Stone Roses(1984年成立於曼徹斯特的另類搖滾樂團,1989年以同名專輯獲NME雜誌選為「史上最佳搖滾專輯」)投下的震撼彈仍餘波蕩漾,最當紅的卻是一票Shoegazing(瞪鞋搖滾,表演時專注於地上的吉他效果器)團體。在一場演出中,Slowdive(1989年成立的英國瞪鞋搖滾樂團)的製作人看中他們,協助錄製demos試聽帶,同年樂團也和EMI簽約,附帶條件是──得更改團名。
的確,On A Friday絲毫不像經典樂團該有的名字,他們從紐約新浪潮名團Talking Heads的歌曲〈Radio Head〉汲取靈感,從此更名「Radiohea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