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指出,大陸「十二五規劃」將全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服務業將取代製造業,成為未來兩岸合作的新焦點,兩岸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服務業的合作空間很大。
宋曉梧27日將出席本報與大陸中國經濟50人論壇等單位合辦的「第三屆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並以「十二五時期的大陸服業發展」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宋曉梧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針對大陸GDP掛帥、國企壟斷等現象,提出看法及對策,以下是訪談摘要:
問:台灣企業如何融入大陸「十二五規劃」,爭取商機?
答:十二五規劃的主線工作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即調整投資、消費、城鄉、產業的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和台灣較有直接關係,我覺得兩岸現階段在第三產業合作空間最大。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目前第三產業產值占GDP僅約43%,占就業人口還不到四成,和台灣相距甚多。
以我的工作經歷(曾任大陸社會保障司司長、大陸國務院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現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我覺得在大陸醫療、養老、教育等服務業市場,台灣人有很多機會,值得大陸學習的地方很多。北京你要選個好的養老院,據說要排到六、七年後;看個病也要摸黑起早掛號。從中央到地方都已有共識,要引進社會資本辦醫療、養老、教育等行業。當年我就力促長庚醫院來大陸。
問:大陸管制服務業比製造業更嚴格,以醫療服務業為例,兩岸簽署醫藥衛生合作協議2年了,至今沒1項台灣新藥獲大陸批准,如何改善呢?
答:可能兩岸雙方執行力都不夠,但我要強調十二五規劃就像把「尚方寶劍」,從中央到地方都會努力執行,認真調整產業結構,擴大服務業比重。過去大陸「GDP」掛帥,省市級首長績效全看GDP高低,明明有些製造業供過於求仍擴充,因1個石化廠能拉動不少GDP,誰還擔心養老院。
談台商困境 北京應讓利
問:大陸近年工資大漲,很多大陸台商經營面臨危機,台灣上半年出口、經濟成長率也受波及,如何協助台商轉型?
答:去年約25個省、市提高最低工資20%左右,但大陸勞動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世界水準要低;工資占大陸製造業的成本比重僅一成,也明顯偏低。大陸目前所得分配不均嚴峻,如果你非要把大陸的工資壓到東南亞國家的水準,來保住訂單,內部一定會出現矛盾,不可能持續下去,我研判大陸工資還會繼續上漲,製造業下一步一定要發展高附加價值、低耗能的產品。
大陸近10年來,GDP及稅收都成長很快,稅收增長率高於GDP一倍,稅外還有其他收費,我到東莞等地調研,許多港、台商人反映快撐不下去了,我主張政府應設法將這塊稅收、規費「讓利」給這些中小企業,讓他們有升級轉型的動力。
看投保協定 簽比不簽好
問: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密切,人民幣國際化與清算機制建立後,台灣有無機會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
答:從經濟面來分析,台灣當然符合條件,我個人也贊成台灣成為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但這不完全是個經濟問題,涉及到政治層面,可能有些難度,畢竟台灣和大陸的政治關係遠不如「一國兩制」的香港。
問:很多人認為,即便兩岸完成經濟合作協議(ECFA)後續談判,若不進入政治協商,兩岸經濟合作仍不會有重大突破?
答:經濟和政治本來就密不可分,尤其講究「頂層設計」的大陸,但最上層政治還沒達成一致,兩岸目前只能在下層的經濟層面來談合作,一點一點來融合,到條件成熟,量變出現質變後,找出一個最好的方式來統一,最後還是得進入政治層面的協商。雖說如此,在過渡階段,投保協定等ECFA相關協定,簽總比不簽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