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獲「麥格塞塞獎」的賣菜阿嬤陳樹菊一回國,便將獎金五萬美元全數捐贈給馬偕醫院台東分院,用來興建急重症醫療大樓。興建這棟大樓,也是台東馬偕院長張冠宇多年心願,他從創院開始奉獻後山醫療,已經25年。 生活簡單 心繫醫院 58歲的張冠宇每天起床後,就到國小運動,快走6公里後,7時多進醫院,開始一天的工作,從巡視院區、骨科門診、幫病患開刀,偶爾上台北總院開會,生活非常簡單。 「父親是影響我最深的人。」張冠宇的父親在台南西華街開外科醫院,他從小就覺得幫病人看診很偉大,立志追隨父親腳步。醫學院畢業後,父親認為教會醫院較有愛心,讓他留在馬偕至今。 「馬偕是個充滿愛心的醫院。」張冠宇當完兵仍選擇回到馬偕,72年升上住院醫師,他前往蘭嶼衛生所支援一個月,感受偏鄉醫療資源匱乏,更需要醫師。 照顧偏鄉 父母支持 他說:「台北不差我一個醫師。」他獲得父母支持後,74年到76年間支援省立台東醫院骨科門診。後來馬偕在台東蓋分院,民國76年8月6日,張冠宇在台北馬偕完成總醫師訓練,33歲就來到了台東馬偕,這一待就是25年,91年起擔任台東馬偕第三任院長,今年剛好滿10年。 過去馬偕醫院要求,要在台北占缺,必須到台東馬偕服務一年。所以「奉派」到台東馬偕的醫師,往往待滿一年就走,大家把台東當作跳板,回台北有更好的位子,醫師不固定,患者難以建立信任感。 提供進修 留住人才 為了留下人才,張冠宇努力說服學弟妹,營造好的生活、工作、研究環境留住人才,如提供進修機會,甚至由醫院負擔機票費用,用有限資源贏得醫院評鑑好成績。另外,安排醫師宿舍,成立聯誼會、讀書會,營造家的感覺。現在醫院裡有主治醫師60位,待了5年以上的近50位。 台東馬偕一直配合政府政策,到蘭嶼、綠島巡迴醫療,醫師每周搭飛機過去,雖對醫院財務、人事造成一定負擔,但馬偕仍堅持支援偏鄉醫療。台東馬偕也推動點燈計畫,在周六、日送餐給獨居老人。 擴增設備 服務鄉親 「現在台東醫療需求更大,醫院必須改變。」張冠宇說,當初設分院是要幫助偏鄉地區的醫療,但20幾年來情況一直變化。 台東地處台灣後山,病人外送至外地,路途遙遠不便。許多台東鄉親罹患重病,需舟車勞頓往返北部治療,一人住院,全家北上;更有部分急重症病人緊急外送,但半途救治不及,釀成家庭悲劇。所以,台東馬偕希望擴增醫院空間、儀器設備,提供鄉親更好的醫療服務。 經過兩年努力,終於獲董事會首肯,在台東馬偕建立急重症醫療大樓,總經費預估需10億元,其中8億元貸款由醫院承擔、2億元希望以勸募方式,藉助社會人士一起來關心及挹注,讓台東人有在地醫療的權利。 張冠宇說,他的任期再一兩年就會結束,但為了台東鄉親,他希望任期內推動籌建急重症大樓,目前已籌到兩千多萬,但自籌款總數需兩億,他笑說,「實在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還是會想辦法努力去完成」。 寧願燒盡 不願�壞 想要在後山耕耘醫療,確實會遇到不少阻礙和困難,但張冠宇不斷想辦法來迎刃而解,凡事為員工著想,更為台東人民設想的他,卻謙虛的認為只是在做一件很平凡的事情。身為基督徒的他,追隨了馬偕「寧願燒盡,不願�壞」的精神,繼續守護後山的醫療。 現在醫界自嘲「五大皆空」,也就是內、外、婦、兒、急診五科都缺醫師,因為這些科別風險高、糾紛多、壓力大。但如果從頭再來,張冠宇說自己還是會選擇外科。 助人開刀 退而不休 「當一個病患再你手上被治癒了,那種挑戰自我專業的成就感非常大,而且病人和家屬眼神中的感激是金錢買不到的。」他說:「我很喜歡我的專業,院長是一時的,醫師是一輩子的。」張冠宇計畫退休後還是要開刀,想開到不能動為止,幫助需要的病患。 ●張冠宇 1954年出生於台南,中國醫藥學院畢業,在台北馬偕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即赴馬偕醫院台東分院服務,迄今25年。 1983年,在蘭嶼鄉衛生所服務一個月,開啟與台東的因緣,醫療足跡踏遍離島與台東各偏遠角落。 1989年,鼓勵院內醫師支援「蘭嶼、綠島醫療改善計畫」,之後陸續推動「蘭嶼鄉IDS」,承接健保局醫療給付提供計畫、「金峰鄉IDS」、「綠島鄉IDS」等。 2002年,台東馬偕成立心導管室,並完成台東第一例開心手術。 2003年,SARS期間,帶領馬偕台東分院團隊共同防疫,疫情期間沒有任何一位員工離職。 2009年,八八風災重創南迴地區,身先士卒帶領醫護提供災民救助,並發動全院員工勸募捐款240萬元,協助災民重建家園。 2011年,啟動台東馬偕急重症大樓圓夢工程。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