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苑雖然已滿周年,但留下的後遺症還不少,包括都更推動不易,地主與建商不信任,究竟我們的都更出了什麼問題?
士林文林苑都更拆屋案,引發了國內都市更新的爭議。去年3月,上百名學生聚集王家,徒手對抗數千名鎮暴警察,成為社會關注的新聞事件。時隔1年,當時的現場,現在只看到一間臨時組合屋及一片零散的工地,這個國內首次大型都更抗議事件,如今人去樓空,留下來的卻是擺不平的利益糾葛。
過去400多個日子來,參與其中的王家、北市府、建商、同意戶,沒有一個是贏家。合法搬離的同意戶,親人等不到開工就已過世;被強制拆除的王家面臨訴訟紛擾,還被冠上「釘子戶」惡名;前期投入大筆資金的建商無法動工,拖累建築同業背臭名;而執行法院判決的台北市長郝龍斌,一句「依法行政」更惹得裡外不是人,差點賠上政治生命。
張金鶚上任
替文林苑解套
這個難解的習題終於在今年3月19日,郝龍斌宣布由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接任副市長後,露出一線曙光。30多年前,張金鶚在國外攻讀碩、博士時,主攻建築與都市及區域計畫,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以都市更新為主題。
文林苑帶來的蝴蝶效應,已不單是數十億元的總銷個案,付出的社會成本根本無法計數。文林苑如何解套?對於後續全省等待審核的5千億元都更案具指標意義,也是社會各界檢驗張金鶚上任的第1個政績。
張金鶚不但研究都更,自己也親身經歷都更過程,所以有極深的感慨,「都更若推不動,北市居民賠上的是生活品質日益惡化,以及面對高房價中產階級只能束手無策的無奈。」他在《房地產是一輩子的事》一書提到,都更原本是美事一椿,現在被「污名化」,感到十分痛心。
從結果論來看,文林苑最後是靠著進入「修法」層次因而平息輿論的壓力,但《都市更新條例》究竟該怎麼修?在眾多利益團體遊說下,立法院內的版本不下10種,包括國民黨立委連署提案的北市版、內政部整合多方意見提交出去的行政院版,以及提案踴躍的綠營立委等版本,未來勢必陷入攻防戰。但目前來看,本會期要三讀幾乎不可能。
【地主與建商】
4大矛盾
阻礙互信基礎
究竟,我們的都更出了什麼問題?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表示,說穿了,就是「不信任」3個字。因為地主與建商之間不信任,讓長期存在的矛盾心結,成為最大絆腳石。
矛盾1 都更能賺錢 誰都不想少賺一點
很多專家認為,都更應該從改善生活環境及居住安全角度去思考,但地主抱持「大賺一票」的心態,在與建商談判初期就埋下了猜忌。
國內都更大戶、揚昇集團董事長許典雅表示,建商投入之初,前期要支付整合人事費用,還有購地、插旗資金成本,也要面臨景氣反轉向下、可能虧本的風險。只要時間拖長,一案卡一案,口袋不夠深的建商壓力就很沈重。
此外,地主有「免錢都更」的幻想,使得建商談判時很容易順了姑意、逆了嫂意,甚至部分地主會以為只要是關鍵少數,就能海撈一票。
天時地利不動產顧問總經理張欣民建議,與其技術性修法,還不如從導正觀念下手,讓民眾了解「都更不是白吃的午餐」,如此才能加速都更推動的速度。
矛盾2 退場機制設計
讓建商、地主難以雙贏
在《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中,建商最頭疼的是新增的「退場機制」。現行規定是,地主只能在市政府舉辦公開展覽與公聽會時,要求退出都更。
但問題是,「如果權利變換沒有與事業計畫併同辦理,那麼這個時點地主可能都還不知道權利如何變換?」研究都更案件多年的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蔡志揚,點出了雙方的矛盾。
蔡志揚分析,現行法令是地主在簽下同意書後,如果想要反悔,程序很困難。依照目前的都更條例,不參與都更的住戶幾乎很難有爭取劃出的空間,加上建商又能依照《都市更新條例》22條「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定,讓關鍵少數失去力量,這是文林苑衝突發生的主因之一。
為了解決此點,這次原本在內政部版本的修正案中,要強制讓都更事業計畫與權利變換合併報核,而在公開展覽期滿前,地主可「無條件」撤回同意書,但這項條文在行政院版又附加上「條件」。這本來就是個兩難,因為若政府訂出太寬鬆的退場機制,恐將引發釘子戶問題,都更計畫難以進行,建商投資將付諸流水;但若要地主在無法確認分配條件前就要同意都更,也算不上公平。
許典雅認為,退場機制的訂定與建商取得同意門檻比例,要互相對應。也就是說,若同意戶已達9成,退場機制就要更嚴謹。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68 2013年5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