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掀起一陣人民幣存款風潮,短短幾個月內衝到人民幣400多億元,預估年底可望挑戰1,000億元,適逢大陸「錢荒」衝擊,人民幣持續成為兩岸的搶手貨幣,人民幣在台灣的發展,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系列報導四之二)
今年農曆春節剛過,台灣幾家大銀行的分行大門前掛出了紅布條,上面寫著「本行人民幣存款保證最優惠利率 xxx…」。人民幣來了!台北市的街頭巷尾,總能聽到有人談論銀行開辦人民幣的高收益商品;中南部市井小民,也想分食各銀行推出人民幣商品大餅。
同樣的,兩岸簽定貨幣互換協議後,一時間,兩岸貿易報價、結算改採人民幣的呼聲四起。但實際上,人民幣商品的高利率只維持了幾個月;貿易市場上,美元霸主的地位仍難撼動,業界對使用人民幣還在「停、看、聽」階段。人民幣的神話似乎沒有如期完全發生。
大陸社科院學部委員、前人行貨幣政策委員余永定5月底來台在公開演講時說,新台幣與人民幣已能自由兌換,但兩者的匯率還是透過美元計價,他建議應儘可能排除第三方貨幣。「我們不需要那樣(指透過美元)。」
大陸商務部統計,去年兩岸貿易總額逾1,689億美元,占大陸外貿比重4.4%;其中,台灣對大陸順差高達954億美元。我國財政部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電子產品、光學器材,是我國出口大陸及香港前兩名主要貨品。
但據悉,由於晶圓、面板這種面向國際市場的商品,仍以美元報價。一位熟知內情的人說:「即便中國大陸向台灣採購面板,大陸還是會向南韓採購呀,價格的比較基礎仍是美元,如何改採人民幣報價?」
至於筆電代工產業,目前零組件報價仍都採用美元,即便大陸是重要市場,為求報價一致性,也多以美元報價與結算。
專做兩岸企業顧問諮詢的富蘭德林諮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芳榮坦言,即便兩岸已簽定貨幣清算協議,目前兩岸間的貿易採人民幣報價的少之又少。
「美元地位短期很難撼動」他說。目前把大陸做為生產製造基地,從海外進口原物料到大陸生產,成品出口海外(俗稱:兩頭在外)的企業,產品報價、合約簽定、進出口結匯等,仍採美元計價。
就算從台灣進口原材料、購買機器設備等,目前仍多以美元結算。
劉芳榮服務的客戶中,唯一以人民幣結算的是從馬來西亞購買橡膠的企業。因大陸人行早在2009年與馬來西亞簽定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因協議簽得早,所以選擇人民幣結算。」他說。
他觀察,兩岸簽定貨幣清算協議後,現階段台商採納最多的可能是境外人民幣融資。「從海外借低利人民幣,再匯回境內還高利率貸款,有助企業靈活運用資金。」
只是人民幣是升值貨幣,為何還有企業願借人民幣貸款?原來對某些企業而言,能否借到錢的難題,比貨幣升值的風險還大。
「這是在大陸經營事業的困境之一」,一名上海台商說。
而今,若有企業想將境內人民幣獲利匯出,已不用先將人民幣換成美元再匯出,直接匯出人民幣即可。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一大轉變。
不過,由於台灣境外獲利匯回要課徵17%的營利事業所得稅,許多大陸台商將獲利直接匯回台灣人民幣的意願依然不高,即便兩岸簽定貨幣互換協議,幫助也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7月大陸啟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以來,結算量逐年倍增。去年跨境貿易採人民幣結算金額達人民幣2.94兆元(約新台幣14.4兆元),較上年同期成長41%。
點出人民幣操作現實面的劉芳榮,不得不承認,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愈來愈快,人民幣在跨境貿易結算及跨境資金往來中逐漸成為要角,已是必然趨勢。他說:「兩岸匯兌預計再等個2-3年,以人民幣結算的企業會愈來愈多。」
存款規模激增
國銀DBU人民幣存款,2月6日開放以來,每月約以人民幣80億元至90億元速度增加,各銀行人民幣存款占外幣存款比重,也急速升高,預估年底規模將達人民幣1,000億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