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指出,大陸經濟正處於「軟著陸」過程中,未來大家必須習慣一個相對較緊的經濟環境。但因大陸仍處於工業化早期階段,相信中國未來二、三十年仍可維持7%、8%的正常高增長。應本報邀請,大陸知名經濟學者樊綱將於7月訪台,出席15日於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的「第四屆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並以「工業化、城市化與大陸經濟發展前景」為題發表演講。
樊綱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暢談他對當前大陸經濟情勢的觀察。樊綱指出,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大陸經濟已告別兩位數增長時代,進入低增長或中低增長時期。
事實上,中國經濟成長率一旦超過9%就會出現通貨膨脹問題;一旦超過10%、達到兩位數增長,還會出現資產泡沫化問題。
因此,中國經濟兩位數增長是過熱增長而非正常增長。過去30年,中國經濟真正出現兩位數增長的,沒有多少年;未來若大陸經濟增長速度回到8%左右水準,只是回到「正常的高增長」,並非低增長。
他指出,大陸經濟目前出現的一些狀況,如存貨、生產力過剩等,都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推出的大規模刺激政策導致經濟過熱有關。大陸經濟正處於「軟著陸」過程,正在消化過去一段時期過熱增長的後遺症。
由於中國仍處於工業化早期發展階段,樊綱樂觀預期,未來二、三十年,大陸經濟仍可保持7%、8%的「正常高增長」。他指出,若按勞動力結構來看,目前大陸的工業化程度只有65%至70%,亦即還有30%到35%的勞動力為農民。
樊綱表示,若中國以每年創造800萬到1,000萬個新增就業機會來轉移高達35%的農業人口,估計還得花上二、三十年時間,才能完成工業化第一階段。儘管近年來大陸沿海地區頻頻傳出民工荒、勞動工資上漲等問題,但整體而言,大陸勞動力供給仍然相對充裕。
樊綱說,「中國不是人口紅利用完的問題,而是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他估計,未來二、三十年大陸必須將約1.5億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出來,因此仍需仰賴製造業繼續創造就業機會。
樊綱認為,大陸工資雖已上漲,但只要能提高技術層次與生產力,提升產品的檔次與品質,很多產業還是可以留在中國,不一定都要轉移出去或轉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此外,隨著城鎮化與城市的發展,未來服務業也將吸納大量的農村轉移勞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