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是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地區,兩地關係密切。為推進泉台兩地深化合作,泉州於2010年設置「台商投資區管委會」;去年,泉州台商投資區獲得北京中央批准設立,同年升格為副廳級機構。目前,該區已成為海西中部與台灣合作交流最密切的區域之一。 投資區黨工委書記吳漢宗接受記者專訪指出,相對於大陸其他地區,泉州台商投資區的出發點與背景完全不同。泉州民營經濟非常發達,比較早進入市場經濟,傳統產業十分突出。在台灣,祖籍泉州的台灣人有900多萬人,泉州人的生活習慣,語言、信仰、情感、對事物的判斷,都和台灣人一樣。
早在十幾年前,泉州就在謀劃和台灣產業對接 ,而北京中央推動海西建設,成為投資區設立的契機。相較於其他地方,投資區的發展和台商的關係最密切,這種差異是投資區的特點,而將特點轉化為優勢,就是管理者要做的工作。
在福建,除泉州外,福州、廈門、漳州等地也設立台商投資區。對於同處海西區域的「競爭者」,吳漢宗認為,在福州、泉州、廈門三地中,泉州在正中間;與福州比,和台灣更貼近的語言、生活習慣、產業特點、氣候特點,是泉州的優勢。
相較於廈門,吳漢宗坦言,「廈門發展比較早,和我們比起來已經在另一個層次」;十多年前,很多台商已經在廈門發展,廈門的優勢過去都已展現出來,現在發展比較受限。泉州台商投資區有200平方公里的土地,在福州、廈門的基礎上進行規劃,有高起點,這是泉州台商投資區的後發優勢。
此外,泉州工業產值有人民幣1兆元,投資區有更好的配套與「後台」。更重要的是,投資區緊鄰泉州市委市政府,可以受到輻射帶動。
吳漢宗表示,投資區的定位是:宜居、宜業、宜商的國際化濱水生態 新城。在產業方面,和泉州聚集的傳統產業不一樣,投資區重點推動高新科技產業,「產業、港口、城市」在投資區內整體規劃發展。
吳漢宗指出,從今後發展趨勢來看,城市不能空洞化。城市建設的很漂亮,沒有相應產業,沒有人流物流資金流,城市就沒有實質的發展;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沒有現代氣勢、符合生態生活的城市做配套,高端人才進不來,留不住。
設立平台 服務台商
吳漢宗強調,投資區正努力創造一個台灣高端企業和員工喜歡的、願意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城市。
硬體上,道路、交通、管線都是百年規劃;北靠山,南臨海,左依江,中有湖的生態環境,也將在國際團隊的設計下,展現最美的姿態。
吳漢宗表示,區內行政服務中心設立專門台商服務平台,在農業、醫療、教育、文化、金融等領域與台灣對接,將投資區打造成為台商未來的「第二生活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