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棄嬰媽媽解慧珍


【e研快樂日語初級報】提供日文初學者實用生活日語,以及東京旅遊資訊,體驗日本文化並將所學用於生活中。 【Sense好感電子報】給您新觀念,一種實踐質感生活的方法!旅遊、設計、美食,展現品味生活的價值與憧憬!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9/18 第64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
直接訂閱

講義人物 棄嬰媽媽解慧珍
幸福小撇步 人工膝關節或可延年益壽
 
講義人物

棄嬰媽媽解慧珍
文.採訪/黃瀚瑩
(照片/基督徒救世會提供)
羅伊在臺灣出生,沒有左手臂,右手只有三根手指,無力負擔的父母將他出養到美國。現在的他個性開朗,還是運動好手,喜歡游泳、打桌球……這樣的「奇蹟」不會憑空發生,三十年來,基督徒救世會致力幫助弱勢家庭,不但幫助被棄養的孩子找到新家,更找到希望,找到愛。「最讓我高興的是,從我們這�出去的孩子,每個都充滿自信,」基督徒救世會創辦人解慧珍接受講義採訪時說。

解慧珍從小在眷村長大,家中食指浩繁,基督徒的母親為孩子任勞任怨,讓解慧珍看到什麼是無私的奉獻。解慧珍自稱年輕時很叛逆,成年後的她,也選擇了一條旁人眼中相當「另類」的道路。一九八三年,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的解慧珍在外商公司任職,雖然收入不錯,但她從不覺得賺錢是件「有趣」的事。因緣際會下,她與工作夥伴韋秀蘭,得知「基督教芥菜種會」即將關閉位於花蓮的馬利亞之家,決定跳出來接手。美籍的韋秀蘭到美國募款,透過教會基金會,得到五萬美元資助(換算當時幣值,約新臺幣兩百萬元),成立花蓮未婚媽媽之家。

「當時的臺灣沒有社會服務,只有施捨,但施捨是奪人尊嚴的,」解慧珍說,「所謂的『奉獻』,應是把我能提供的雙手捧上,由當事人選擇他需要什麼。」初期,未婚媽媽之家住了兩個母親、四個孩子,卻沒有任何職員。解慧珍從外商公司經理,搖身成為第一線工作人員。解慧珍說,從小家�孩子多,半夜起來哄孩子、泡牛奶,對她而言並非難事,較大的挑戰,是要如何幫助未婚媽媽克服心理障礙。「早期民風保守,未婚懷孕的下場,常是被家人視為恥辱。有人因此被父母斷絕關係,或被掃地出門。」她形容自己是不斷地「從未婚媽媽身上學習」,陪著她們重新建立自我價值,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進而從困境中找到出路。

基督徒救世會不僅關照媽媽,也照顧孩子,其中不乏身心障礙者。他們儘可能協助孩子回到原生家庭,若實在無能為力,則安排孩子出養到海外。此外,沒有健保的年代,早產兒照護昂貴,很多家庭根本負擔不起。解慧珍在醫院看到部分早產兒只能被晾在一旁「等死」,心生不忍,即使經費有限,基督徒救世會仍投入幫助早產兒的工作。

花蓮未婚媽媽之家名氣愈來愈響亮,收容的人數愈來愈多,卻一度飽受盛名之累,「當時竟有人直接坐計程車來,在門口攔截孕婦,跟她們要孩子養,」解慧珍說,「如何保護未婚媽媽的尊嚴不被侵犯,成為很大的挑戰。」因此,未婚媽媽之家多次搬家,最後遷回臺北。

幫助未婚媽媽之餘,解慧珍笑稱自己也成了「未婚媽媽」。解慧珍結婚前,救世會接手一名時常發燒、痙攣的早產女嬰,醫師判斷她可能有腦性萎縮問題,將來可能智能不足。解慧珍決定認養她,而奇蹟似地,女嬰被認養後,再也沒有出現異常狀況。婚後,解慧珍又產下一女,姐妹倆雖不同父母,但感情早已勝過有血緣者。

今年剛過完三十歲生日的基督徒救世會,也面臨著時代改變的考驗。解慧珍表示,近年未婚媽媽年齡不斷下降,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一、二歲。早年,未婚懷孕的原因多半是「遇人不淑」,好比交往後才發現對方已婚,現代則有不少青少年,因為網路一夜情懷孕。此外,未婚媽媽吸毒比例也日漸攀升,占輔導個案六、七成。要指責這些未婚媽媽很容易,要找出背後的原因、解決問題卻不簡單。解慧珍說,不少個案來自破碎家庭,「大人都不負責,孩子又怎麼可能懂得負責?」這些孩子內心對愛的渴望無法被滿足,只能以藥物或酒精、混亂的男女關係麻痺自己。解慧珍認為,優秀的社工不應替當事人做選擇,而要扮演「陪伴者」,陪著案主釐清困境,讓她們思索有什麼解決的選項,理解過程中需要付出什麼努力。「最重要的是讓案主了解,『不成熟』的行為是可以透過學習改善的,漸漸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她說。

近年基督徒救世會也積極參與公共計畫,包括協助臺北市政府成立「育兒友善園」,增加親子互動機會,提供家長親職課程與諮商。「政策不能只圖方便,而不具理想性,」解慧珍說,「發放津貼很簡單,但能有多少成效?從源頭做起,才能避免亡羊補牢的遺憾。」目前基督徒救世會也與臺灣三十多個社福團體合作,籌備成立「兒童聯盟」,希望從政策、教育、安全……等不同層面著手,提供臺灣的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解慧珍說,受到經濟不景氣影響,基督徒救世會個案增加,捐款卻減少了。但她相信,上帝將會幫助他們度過一個個難關,因為每個孩子,在上帝眼中都是寶貝,守護孩子,就是守護臺灣未來的希望。


幸福小撇步

人工膝關節或可延年益壽
文/Tara Parker-Pope;節譯/呂玉嬋
六十四歲的蘿拉罹患關節炎十二年,上班時連走去印表機的短短幾步路都讓她叫苦連天,最後她決定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在術後復健的期間,她發現自己無法停下腳步,恨不得隨時都在走動。當然,她的生活變得截然不同。除了恢復行動能力以外,她還得到一個意外的好處─在兩個月內瘦下九公斤。現在她正在接受訓練,準備參加為期三天長的抗乳癌慈善健行募款活動。

摩爾已經九十四歲了,在三年前考慮置換人工膝關節時,他的女兒擔心他年事已高,術後難以恢復健康,沒想到摩爾在三年後又站上風浪板享受衝浪快感。

長年以來,外科醫師經常誇耀人工膝關節的好處,宣稱能減緩患者痛苦,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二○一二年二月,一項新的研究在美國骨科醫學學會年度大會上發表,結果顯示人工膝關節可能改善健康、延長壽命。研究團隊根據美國醫療保險資料,查訪在一九九七年到二○○九年間被診斷出罹患膝關節炎的病患,在這群將近十三萬五千名的病患中,約有五萬四千人選擇置換人工膝關節,手術三年後,他們心臟衰竭的風險降低百分之十一;七年之後,死亡風險(不計原因)則降低百分之五十。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羅瓦德指出,人工膝關節的確能改善生活品質。目前研究團隊已經開始調查置換人工髖關節所帶來的長期效益。

蘿拉的主治醫師羅斯曼執行過兩萬五千次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他則認為我們應該小心解釋上述的研究數據,畢竟這項實驗並非隨機取樣,也沒有實驗對照組。他強調,並非每一位膝關節炎病患都適合置換人工關節,患者可能為了旁人無法理解的理由而甘願忍受膝蓋不適與行動不便,如果痛苦可以忍受,那麼就與之和平共處,如果痛苦已經不堪忍受,他才會建議患者動手術。

羅斯曼醫師更指出,術後健康是否能夠獲得明顯改善,體重能否順利減輕,關鍵在於病人是否積極追求健康的生活。米爾斯就是一個好例子。六十三歲的米爾斯忍受劇痛四年之後,在二○○六年決定讓兩膝都換上人工關節,苦不堪言的復健過程充滿挫折,他卻以堅強的意志堅持到底,並在術後六個月前往德國,參加一場長達四百公里的單車之旅。他說,手術前,他覺得比實際年紀老了十歲、十五歲,手術後,卻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了十歲、十五歲。他還了解到一件事,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人之所以活得更久,是因為他們有了活得更久的渴望與信念,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渴望與信念,是因為他們的痛苦解除了。


訊息公告

品格的培養從同理心開始
父母可示範同理心與助人的行為,例如幫忙別人提重物、扶持行走緩慢的老人過馬路等,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別人著想,這樣的行為模式會自然融入孩子的行為當中。

上班族學習運動開跑 訂電子報拿好禮
學習職場潛規則、搶救語言競爭力!聯合電子報本月推薦八份企管、語言類電子報,為你時時充電上班族必備的職場技能,9/30 前訂報還能參加抽獎!

Copyright ©2007 講義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