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今(29)日掛牌滿月,企業進駐熱情高漲,並有越來越多城市爭相申請成為下個自貿區,但備受矚目有關金融開放的細節,仍處在「只聞樓梯響」階段。學者分析,這代表主政者正處在「放」與「不放」的「兩難」。這一個月來,位於上海外高橋的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綜合服務大廳總是大排長龍,十一長假期間每天接待800人次,最近這半個月,自貿區網站日均訪問量高達180萬次,截至27日,自貿試驗區新增企業208家,其中外資20家,中資188家。此外,1,528家企業辦理了名稱核準手續,進入註冊程序中。
10月10日,首屆兩岸和平論壇召開前夕,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會見台灣代表團時主動提及,自貿區有關金融方面的細則,包括資本項目(資本帳)可兌換、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結算、外匯管理等四項,將在「這兩天」公布。
未料,有關金融方面的細則遲遲仍未公布。據消息人士透露,「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迄今對金融自由化仍持反對態度;「從監管角度看,這口子(指上海自貿區)不能開,否則套利活動將無法無天」他說。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盛九元預料,有關金融自由化的部分,可能到年底都不會開放。
事實上,從揭牌儀式上,主管金融的「一行三會」都未派正職出席,已可見端倪。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霍德明分析,上海自貿區關於金融的項目,是否對外開放,當局正處在「放」與「不放」的「兩難」。
他說,若一切對外開放,尤其是資本帳的開放,其將引發的套利活動是非常危險的。而有關利率自由化方面,大陸債券、票券市場仍未成熟,市場利率形成機制尚未穩固,加上存款保險制度仍未上路,實在不具備自由化的條件。
然而,從理論上講,上海自貿區要達到「藉開放倒逼改革」(藉對外開放的壓力迫使內部進行改革)的目的,有關金融方面的鬆綁是關鍵。
霍德明說,金融猶如產業發展的血液,缺乏金融的支持,自貿區內的其它產業,也很難真正達到自由貿易的目的。
「新總理李克強確實想做些事,但阻力很大。」霍德明表示,相較於李克強此前提出的「城鎮化」,面臨戶籍改革等更高障礙,上海自貿區確實肩負「習李新政」的政績表現。
由於金融細則遲未公布,一直以來,對進駐自貿區表現最積極的台資銀行業,也顯得猶豫不決。表面上,各家銀行都表示高度興趣,但畢竟開一家分行要支付許多營運成本,各家也都謹慎評估。
銀行業處在觀望階段,其它台資企業也未見熱情。據上海市台辦掌握,上海自貿區揭牌迄今,未有任何一家台資企業申請入駐。
包括天津、深圳、重慶、青島,各個城市申請自貿區的聲音不絕於耳。在台灣人眼裡看來,這好像是趕流行,但在地方領導人眼中,這是積極因應的舉措。
昆山市委書記管愛國就表示,所有「非上海地區」面對上海成立自貿區,都是比較恐慌的。大家都擔心,上海自貿區產生的「虹吸效應」,會將所有的資源都吸進去。
不過,昆山市似乎已找到自己的定位,昆山將藉臨近上海的地理優勢,承接自貿區的「外溢效果」,包括遷出上海的高端製造業,及自貿區內配套的現代服務業。
「卡位準確,定位準確,你就有自己的發展空間。」管愛國說,開放總是好的,但關鍵在於如何尋找「我的位子」。
上海自貿區掛牌滿月成績
新增企業家數208家
(外資20家、中資188家)
已辦理名稱核准手續家數1,528家
已進駐金融機構家數23家
自貿區官方每日到訪人次180萬次
資料來源:新華社、上海自貿區官網 林茂仁/製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