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中國政協會議開幕,拉開人大、政協兩會會期的帷幕。在這個一年一度的「政治大事」前夕,有三件大事發生,一是終於公布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中共黨內處理決定,一是召開了中央深改組的第二次會議,再就是召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看上去,前兩件都是事關全局的大事,而京津冀是區域經濟發展之事,就算這區域中有北京這個政治首都在內,仍是局部事務,算不上有什麼的轟動。但這事看在北京政圈人眼中,卻非同小可,因這個會推出了一個「一號項目」。
所謂「一號項目」,就是中共最高領導人親自過問、親自拍板的項目。過去30年來,中共每一代領導人都有自己的「一號項目」。當年實質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的「一號項目」,是在地圖上劃個圈,劃出深圳經濟特區;後來的江澤民,得意之作是上海浦東新區;行止拘束的胡錦濤,後來也以對台需要,有個「總書記親自抓」的福建海西開發。
所謂「一號項目」,除了最高領導人親自過問外,還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在主觀上,這項目就會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先是在國務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表述,繼而寫進中長期發展規劃,得到人大會議的認可,由之得到中央政策和中央財政的「傾斜」;二是在客觀上,這些項目後來產生輻射作用,帶動區域發展。如深圳特區後來輻射出珠江三角洲的大開放,浦東新區帶動出長江三角洲的大強盛。
習近平上台,曾傳出他親自力推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因為他是陝西人,身邊幾位幹將都是老陝。但西部大開發早就列進國家發展戰略中,從江到胡,推了十多年,絲綢再靚也只是一條帶,宏偉不過大西部。與之同時,又不能不注意到,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試驗,已獲全面的政策支持,又導出了中國各地的自貿區熱,比絲綢經濟帶高端多。但上海自貿區,再怎麼算,也只能算是「克強工程」。
因緣際會,這時候出了京津冀協作發展這個概念。又以習近平親自聽取匯報和發表指示的形式,在人大會議前夕端出。
京津冀,就是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加上一個包著兩市的河北省,組成的區域三角。這不是新的區域經濟概念,早年曾在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之後,有個「環渤海經濟帶」的熱門提法,其中京津冀扮演重要角色,後來有直接提京津冀,也有提「首都圈」等不同概念。雖然京津冀各自在加快發展,特別是天津在溫家寶支持下,過去數年間由冷回熱。而京津冀三地,從來沒能真正協作起來。
這次習近平提京津冀協作,不是簡單地推動三地協作,而是可能將之收到帳下,列為「一號項目」,從習近平提的京津冀三地協作新定位,就可看出。
習近平提的京津冀協作,沒有二話,一上來就將之定為「重大國家戰略」,其主要理由,一是「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的需要」,二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態、為優化開發區域發展提供示範和樣板的需要」。
整個座談會,不要管有多少人發言,也不要細研習近平的七點要求有多具體,只看這兩個需要,已透出京津冀協作的新政治地位,直接提到最高。同時明確了,將出現「新首都經濟圈」,京津冀未來是整個中國發展的樣板。如此一來,「一號項目」,就此轟然出世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