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8日 星期四

喝水就噴 她「食道弛緩不能症」


最新數位相機上市訊息、完整產品測試報導、優質攝影作品分享、熱門攝影技術討論,盡在【DCView數位視野】!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05/09 第3995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一喝水就噴 她「食道弛緩不能症」
做試管嬰兒 最怕聽到「什麼時候要生?」
接受不孕療程…心理生理煎熬 更需家人支持
兩段式試管嬰兒 懷孕率逾6成
乳房攝影檢查 要固定同家醫院?
健康焦點 男同志染愛滋 9成不安全性行為
發現直腸癌 她差點悔婚
子宮頸癌疫苗 產後施打最佳
保健優概念 「濕、搓、沖、捧、擦」 打擊腸病毒5步驟

醫藥新知
 
一喝水就噴 她「食道弛緩不能症」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聯合報
體重曾近百的譚小姐,雖減重成功但仍吞嚥困難,甚至一喝水就噴出來,被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到台大醫院治療,成為全球第二例先接受胃食道減重手術、再做經口內視鏡食道切開手術的病例。

譚小姐體重曾達九十八公斤,一直深受吞嚥困難所擾,為了要將食物順利吞下去,她只好塞進更多食物,體重直線上升。

治療她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表示,譚小姐曾做食道減重手術,但與吞嚥困難並無直接因果關係。

李章銘表示,由於她的食道已受破壞過,且組織沾黏,食道、腸道附近組織像一團雜物,須抽絲剝繭找到食道肌肉切開,相當複雜,她接受手術後恢復正常吞嚥功能。

食道弛緩不能症,是因不明因素的神經發炎,造成食道蠕動緩慢,且連接胃部的下食道括約肌無法鬆弛,而出現吞嚥困難、食物逆流、體重減輕等症狀。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黃培銘說,食道弛緩不能症不易確診,也常與其他疾病混淆,甚至有患者認為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改善情況,不少患者的生活、社交因此受影響。

李章銘說,國內約有兩、三百名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屬先天疾病無法預防,發作年齡不一定,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與傳統手術相較,不易復發,但仍有百分之五者術後會惡化,也可能出現胃食道逆流。

 
做試管嬰兒 最怕聽到「什麼時候要生?」
小婦人/嘉市東區/聯合報
醫療進步讓不孕夫妻有機會可以擁有自己的小孩,但經歷過才知其中辛苦。

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基本步驟是經期抽血監控荷爾蒙,照超音波瞭解子宮內膜及卵泡生長狀況,開始每天打荷爾蒙針,可自己打或請護士打,少則1天1針,多則1天3針。連續打了幾天,期間繼續抽血照超音波,排好時間,淺度麻醉取卵,再加上伴侶精子,期望成功受精並漂亮分裂,再將胚胎植入子宮內。

再來就是心裡折磨的開始,等待14天,美國稱為「2WW」,2 weeks waiting。

向來打針時,都不敢看針扎下去的那一剎那,但接受不孕療程時,必須為自己打針。因為想要小孩的決心,下手真的沒有在手軟的。我的療程算順利,但有人腹部疼痛、有人頭痛,有人發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輕則腹脹不舒服,重則呼吸困難,必須住院抽腹水。

如果一切辛苦,最後能得到一個健康寶寶,許多女性會願意承受。但有很多人經歷辛苦,還是得到驗孕棒孤單的一條線,此時心碎遠超過身體疼痛。

有時還得承受外來壓力,如公婆期待,有人希望抱孫子,甚至指定男孫;周遭也有太過關心的聲音,每逢見面就問,「什麼時候要生?」已取代「吃飯了嗎?」;有人情淺言深,明明不熟,還問怎不趕快生,說得好像生小孩像買便當那麼簡單。

殊不知不孕的人除了無奈,有時也自責,甚至懷疑是否好事做得不多,才會有如此「報應」。面對這些額外壓力,實在是很大的負擔。

家裡已有「大寶」,我很惜福,但還想要有第二個小孩,卻一次次失敗,讓我每個月傷心一次,更不要說有人還在辛苦的希望懷上第一胎。現代人晚婚晚生,希望大家將心比心,關心適度即可,減少給不孕夫妻的壓力。

我想寫給肚子裡剛植入的寶貝一些話,相信這也是很多在這條路上努力的媽媽的心聲:

親愛的寶貝,希望你可以好好住下來長大。我會努力吃營養食物,讓你在我的肚子頭好壯壯。

媽媽會努力把你生出來,好好照顧你,餵你喝奶,煮健康的副食品給你,幫你換臭臭的尿布。爸爸和媽媽都是好人、善良的人,雖然脾氣有時不好,雖然5歲的小哥哥是管家公,有時任性,這些都無損我們對你的期待與愛。

等你再長大一些,爸爸可以把你舉高高,像飛機一樣飛;哥哥可能有時會任性欺負你,但一定也會好好保護你。

 
接受不孕療程…心理生理煎熬 更需家人支持
整理╱記者吳佳珍/聯合報
「為了孩子,我可以。」讀者提到,想要孩子的決心能戰勝療程艱辛,這也是不孕夫妻的心聲。

台灣每12對夫妻就有1對受不孕之苦,現代人普遍晚婚,生育年齡上升,使受孕不易,但不孕絕非報應,不孕夫婦切勿自責。

有正常性生活,且沒有採取避孕措施,一年以上仍無法自然受孕,應為不孕。不孕症分為不曾懷孕的「原發性不孕症」,與因某些原因無法再受孕的「次發性不孕症」,讀者可能屬於後者。

造成不孕原因有輸卵管阻塞、排卵功能不穩及精蟲不佳。精蟲不佳包含無精症、精蟲適應不良症等,不孕是男女的問題,夫婦應同時檢查。

接受不孕療程,女性經常面對扎針等生理痛苦與等待結果的煎熬,這時家人的支持與正確的醫學知識很重要,了解治療的步驟與意義,心情就能比較平靜而不過度緊張。

接受治療時,不孕夫妻通常先嘗試人工受精,女性自經期第3天起,連續服用5天排卵藥,之後第6、8、10天各打一劑排卵針,通常第12天就會順利排卵,此時注入精蟲,提高受孕率。

若人工受精失敗,可再嘗試試管嬰兒治療,女性經期第3天起,每天定時打排卵針1至2針,到經期第7至8天做陰道超音波,測量卵泡數目及大小,並抽血追蹤卵泡成熟度,之後每隔3、4天追蹤卵泡發育。由於注射排卵針,此時可能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

通常經期第13天可順利排卵,排卵後,視身體狀況一次可取出適量的卵子,取卵後5至6小時內與預先取出的精蟲結合,再將2至3個成功結合胚胎植入體內。

人工受精費用約2萬元,試管嬰兒則須花費10至12萬元,但不孕夫婦求子心切,近10年來尋求試管嬰兒治療者增加三成。

諮詢╱中山醫學大學婦幼醫院婦產部主任李茂盛

 
兩段式試管嬰兒 懷孕率逾6成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聯合報
結婚5年的陳小姐因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試過多種方法卻都無法懷孕,後改試兩段式試管嬰兒,終於成功做人,成為兩個兒子的媽,今年還想拚個女娃。

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陳小姐無法排卵,曾試過4、5次人工受精均失敗。後經醫師建議,先取出20顆卵、培養出18個好的胚胎後將之冷凍,隨後在第一個解凍治療周期成功受孕。

新光醫院不孕症中心主任黃建榮解釋,部分不孕患者對排卵藥物反應良好而產生比常人還多的卵泡,若採傳統方法,易發生卵巢過度反應症候群,造成腹腔、胸腔等腔室積水、腎臟血液供給減少及卵巢脹大等症狀,胚胎也不易著床。

與傳統作法不同,兩段式療法先把胚胎冷凍起來,等媽媽身體自然進入新周期、子宮準備好後,再將胚胎解凍植入。傳統的做法則是在排卵當下的周期就植入。

黃建榮說,經過5年統計,110位卵巢高反應者透過兩段式療法並在第一治療周期就懷孕者達62.7%。

但黃建榮提醒,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這種療法,無卵巢過度反應者,其實採傳統方法即可。

開業婦產科醫師蔡鋒博觀察,台灣晚婚、晚生子情況漸多,做試管嬰兒的個案增加。但他提醒,冷凍卵子雖是一途,也不可因此認為試管嬰兒萬能而逕自延後生育年齡,因女性生育能力還是會隨著年歲逐年下降。

 
乳房攝影檢查 要固定同家醫院?
整理採訪/記者魏忻忻/聯合報
Q:許多醫院都提供乳房攝影檢查,我需要固定在同一家醫院受檢嗎?

A:乳房攝影是最被廣泛使用來偵測乳癌的檢查,也是唯一經實證醫學證實,可以降低乳癌死亡率的檢查。

不過,雖然乳房攝影可以偵測到零期或早期乳癌,但其準確度受到多重因素相互影響,包括攝影儀器是否先進、低輻射量、專業的放射師、拍攝的影像品質、乳房攝影專用的顯示器,判讀醫師的學識與經驗、搭配電腦輔助診斷系統等,並且還需有安靜、不受打擾、可調整光線亮度的工作環境。

就受檢者個人立場,如果選擇的醫院,具備以上條件,再加上就醫便利、服務親善,大可不必更換醫院篩檢。

同一所醫院篩檢的另一項好處,是可將現在的檢查與之前一系列的舊片或影像比對。

定期篩檢發現的早期乳癌,大多數僅出現細微變化,唯有透過比對品質良好且一致的舊片或影像,才有機會發覺早期乳癌。此外,乳房內一些常見的疑似良性變化,也可以經由比對舊片,得知其穩定性,避免不必要的個案召回,使受檢者受到驚嚇或重複檢查。

反過來說,如果每年都在不同的醫院受檢,舊片收集不易,品質參差不齊,也無法達到影像比對的預期優點。

一般而言,也有一些狀況建議尋求不同醫院的第二意見,例如篩檢發現異常時,應該如何處置,還有乳癌已確診個案也可以詢問有關治療方式的第二意見。

諮詢/三軍總醫院放射診斷部主治醫師許居誠

(本專欄每周五在健康版見刊)

 
健康焦點
 
男同志染愛滋 9成不安全性行為
記者黃捷/基隆報導/聯合報
基隆市新增愛滋個案自2010年起發生率已低於全國,藉由「共用針頭」途徑傳染的案例數去年首次掛零,不過,衛生局發現,男同志間「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愛滋的個案卻增多,年齡層也下降,正全力推動校園愛滋防治工作。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全國愛滋病感染者人數已達2萬7006人,其中年齡介於15歲至24歲間的感染者占27.36%,而本市愛滋病感染者計有523人,介於上述年齡的則占13.46%,感染途徑超過9成都是不安全性行為。

衛生局表示,本市2006年新增愛滋個案數121例,其中有96例為藥癮者共用針具、稀釋液而感染,衛生局因此設置22家愛滋衛教諮詢站及36處針具回收點,加強推廣針具、稀釋液不共用,並開辦「美沙冬門診」幫助藥癮者戒毒,新增個案因而逐年減少,至去年剩27例,其中已無因共用針具、稀釋液感染。

但因男同志間「不安全性行為」而感染的案例卻逐年增多,這27例中就占25例,衛生局因此自去年起加強辦理校園愛滋防治工作,更積極與本市三所大專院校協調設置保險套自動販賣機。

海洋大學的自動販賣機已於去年設置完成,衛生局將於本月5日結合崇右技術學院校慶活動舉辦愛滋防治路跑活動,為本市第二台自動販賣機進行揭牌儀式。

 
發現直腸癌 她差點悔婚
記者謝梅芬/高雄報導/聯合報
「感謝醫生及家人對我不離不棄」戴著閃亮的戒指,今年29歲的陳小姐說,原本她以為罹患直腸癌人生會變成「黑暗」,如今她不僅抗癌成功,也在上個月快樂地結婚了。

陳小姐結婚前長期肚痛與血便,讓她非常不安,到醫院接受婚前健康檢查時,發現已罹患局部進行期直腸癌,腫瘤幾乎侵害到肛門,她一度想悔婚,甚至放棄治療。幸經高雄醫學大學醫療團隊治療,成功地打倒病魔,昨天現身說法,感謝高醫醫療團隊。

「我一直以為是痔瘡。」陳小姐說,以前都在一般診所開藥後就返家休息,但情況時好時壞,加上籌辦婚禮忙碌,不怎麼在意,直到婚前出現嚴重腹瀉血便,就醫後醫師說疑似直腸癌時,才發現情況嚴重。

「那時,我整個人都慌了,不知道要如何面對夫家的人?擔心自己還能活多久?還能懷孕生子嗎?還能保留肛門嗎?這是老天爺跟我開的玩笑嗎?」

未婚夫與婆家知道情況後,非但沒有取消婚禮,更鼓勵她勇敢面對,她還記得老公跟她說:「這只是腸子裡面有些壞東西,只要開刀拿掉就好了!我們是要牽手一輩子的人,我會陪你一起先走治療這條路。」家人的支持,讓她鼓起勇氣與命運搏鬥,經過一年多的治療,現在她非常幸福。

陳小姐經過11次化療,將直徑10公分的腫瘤,縮小到直徑2公分,隨即搭配「達文西機器人手臂」切除腫瘤,成功保住肛門及陰道,除治療直腸癌外,依然讓她保有相當好的生活品質及生育能力。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部長王照元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較容易被忽略,他提醒民眾要觀察自己的大便,如果是血滴在馬桶上或擦屁股時有血,絕大多數是痔瘡,但如果是大便上沾有血絲或有黏液,很可能是腫瘤,建議要趕快檢查。

 
子宮頸癌疫苗 產後施打最佳
記者高宛瑜/新店報導/聯合報
子宮頸癌好發於45到55歲,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婦女的子宮頸抹片篩檢率不到30%,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做一次免費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台北慈濟醫院婦女保健中心和婦產科周一到周六也有快速的抹片門診,30歲以上免掛號費。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指出,婦女一生中如果從不做抹片檢查,得到子宮頸癌的機會約是3%,如果每年做抹片,罹癌機率就可以降至0.1%。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醫師陳怡伶說,在臨床上也曾發現,有婦女每年作抹片檢查都正常,卻因陰道不正常出血,才檢查出罹患「子宮頸腺癌」。

她解釋,子宮頸癌分為鱗狀上皮癌和子宮頸腺癌,前者位置在子宮頸外口,比較容易透過抹片檢查出來;但子宮頸腺癌的病變位置在子宮頸較深處,抹片檢查不易,因此建議要搭配施打子宮頸癌疫苗,才能達好良好的防護效果。另建議30歲以上,最好半年就做一次抹片檢查。

子宮頸疫苗要施打三劑,第一、二劑間隔一個月,第三劑則是半年後,女性常忘打第三劑。陳怡伶說,沒打第三劑,保護力較差。

她建議,產後是施打好時機,婦女可在出院前打第一劑,產後一個月回診打第二劑,半年後打第三劑兼作抹片檢查。打子宮頸癌疫苗不會影響哺乳,幾乎沒有副作用。

陳怡伶說,門診時常見媽媽帶年輕女兒來打子宮頸癌疫苗,其實媽媽也該施打。因為有過性行為後施打,仍可預防病毒。子宮頸癌疫苗發明10年,目前證實保護力可達10年。

 
保健優概念
 
「濕、搓、沖、捧、擦」 打擊腸病毒5步驟
記者張裕珍/頭份報導/聯合報
苗栗縣衛生局與麥當勞叔叔兒童慈善基金會合作,規畫6場校園洗手宣導活動,昨天首站到頭份鎮尖山國小。「麥當勞叔叔」指導全校學生「濕、搓、沖、捧、擦」洗手5步驟,結合魔術式搞笑表演,學童陷入瘋狂。

縣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陳淑珠說,縣內已有32班因腸病毒疫情停課,多數是幼兒園或托嬰中心,與去年同期相較,病例較多但都是輕微病情,不必過分擔心。

校園宣導首站來到頭份鎮尖山國小,「麥當勞叔叔」以宣導標語帶著台下數百名學童,認識正確洗手5步驟,不時搭配誇張肢體動作,把台下學童逗得哈哈大笑。疾管署北區管制中心副主任吳智文、副縣長林久翔、頭份衛生所主任彭一國、尖山國小校長盧彥男也跟著「麥當勞叔叔」,帶領學童認識正確洗手步驟,打擊腸病毒惡魔。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