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壓力管理 預防健康失控


【跟我學日語—基礎報】提供寒暄問候、感謝、致歉、願望等日文情境對話,讓你在各種場合下做出適當的應對。 【維京童書報】提供童書各樣資訊,以及優質童書的精闢解說和導讀,讓您隨時掌握好書,豐富孩子的閱讀生活!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08/14 第406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調生理時鐘…吃安眠藥 不如曬太陽
心臟病患健身 跑過頭反有害
健康焦點 壓力管理 預防健康失控
保健優概念 健康知識屋/肝癌術後復發 機率高嗎?
受傷又剪腳趾甲 小心急性甲溝炎
有蛋白尿!小心腎在拉警報
男孩割包皮 成醫:多數白挨刀
蛋蛋一大一小又變硬 25歲男罹睪丸癌

醫藥新知
 
調生理時鐘…吃安眠藥 不如曬太陽
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聯合報

曬太陽能讓你遠離失眠?醫師指出,對「日夜節律睡眠障礙」患者來說,吃安眠藥無濟於事,不如多曬太陽來調整生理時鐘,更容易入睡。

一名大二學生,平常習慣夜裡趕作業或上網打線上遊戲,半夜兩、三點才就寢,最近參加暑修,必須早起,求助診所開立安眠藥,希望可以早些入睡,但吃了安眠藥,還是遲遲無法入眠。

三總精神科病房主任毛衛中表示,這位大學生是典型的「日夜節律睡眠障礙」患者,平日習於晚睡,生理時鐘已固定,「想吃安眠藥提早入睡,幾乎沒效果。」

另一種日夜節律睡眠障礙常見於阿公阿嬤,他們傍晚開始打瞌睡,吃完晚餐早早就寢,清晨不到三、四點就再也睡不著。

毛衛中表示,人體生理時鐘經由腦內松果體調控,有人因為需要輪班,或者長期睡眠習慣不良,一旦日夜節律失調,光靠安眠藥沒有用;最好接收陽光,光線經由視網膜、神經連接到大腦,效果最佳,其次則是靠補充褪黑激素來調整生理時鐘。

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單純因日夜節律失調造成的失眠,必須依照生活型態及工作習慣找出病因,為求速效而服用安眠藥,不但無法對症治療,還可能用藥成癮。

毛衛中強調,不少上班族或學生族群喜歡夜間掛網、上臉書,但這類三C產品會發出藍光,夜晚接受的藍光刺激愈多,愈難以入眠。他提醒,不到廿天就要開學了,建議已成夜貓子的在校生,應及早曬太陽來調整生理時鐘。

毛衛中說,老人家若要避免太早起,建議黃昏時到戶外走走,回家後把家中電燈打開,告訴大腦夜晚還沒到;此外,晨間運動要戴太陽眼鏡或遮陽帽,讓大腦以為太陽還沒升起,比吃安眠藥有效。

 
心臟病患健身 跑過頭反有害
綜合報導/Upaper
多跑步一定能降低心臟病發機率?新研究發現,心臟病患1周跑步超過30哩(48公里),反而有害。

美國能源部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威廉斯,對2377名曾心臟病發的病患進行10年追蹤,發現每周慢跑30哩或步行46哩的病患,比沒跑步與健走習慣的人,心血管疾病致死的風險降低70%;而運動量超過的病患,風險反增2.6倍。

過去研究發現,長期高密度運動與心肌疤痕形成有關,可能導致心律不整;激烈運動也可能增加心臟病發的危險。

新研究顯示,衛生當局建議的每周150分鐘中強度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雖可降低21%死亡率,但對心臟病患可能並非最適合標準。

心臟科醫生表示,多數心臟病患需養成運動習慣,每天最多30至40分鐘,不超過1小時。

 
健康焦點
 
壓力管理 預防健康失控
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聯合報
這年頭,相信很少有人會說完全沒壓力,它甚至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已為不爭的事實。

在臨床上也發現,諸多身心疾病都和壓力有密切關聯,小自感冒,大至心臟病、失智症或癌症,壓力或許是禍首,也可能是導致病情加重的催化劑。

如何做好壓力管理,已成為現代人必修的課題。正所謂「有了健康才有希望」,懂得有效紓解壓力,除能遠離病痛纏身,延長壽命,更是邁向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的要件。

然而,對於壓力的本質或屬性,民眾普遍有以下迷思,因而無法處置得宜:

迷思1: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一樣。

事實:由於每個人在過去經驗、應對能力,及既有資源等條件的差異,故特定事件對每個人造成的壓力不同。例如參加考試,有些人會覺得很煩,緊張到失眠與吃不下飯;有些人卻不以為意,依然輕鬆以對。

迷思2:壓力對我們絕對有害。

事實:以往研究證實,適度的壓力可提高警覺性,激發潛能,增進生產力,反而能帶來好的表現。古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還是在於我們能否妥善管理壓力。

迷思3:壓力無所不在,我們只能「挫著等」。

事實:透過預先規畫,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其實能減少無謂的壓力。例如,處事可依本末先後、輕重緩急的原則解決,必要時請外界援助,而非將責任全攬在身上。

迷思4:流行的減壓方式,一定最管用。

事實: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對壓力的反應也有所出入,故對他人有效果的減壓方式未必就適合自己。最好是廣泛充實相關知識,歸納出能滿足本身需求的技巧,並勤加練習,持之以恆。

迷思5:身體未有症狀出現,即代表沒壓力。

事實:壓力未必會以病徵來顯現,但從個人言行舉止的改變,多可察覺它的存在,例如,坐立不安、暴躁易怒、難以專注、抑鬱寡歡與哀傷嘆氣等。

迷思6:壓力引發的不適,除非很嚴重,否則不用太在乎。

事實:在壓力作用下,若有頭痛、胃痛等小毛病出現,此乃需正視壓力威脅的警訊之一,應立即檢視是否負荷過大與改善,切勿掉以輕心。

當遭遇壓力,自我調適困難,建議可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師或社工師等專業協助,若一味隱忍,恐帶來更嚴重傷害。

 
保健優概念
 
健康知識屋/肝癌術後復發 機率高嗎?
整理採訪/詹建富/聯合報
Q我在1年半前歷經切除肝左葉三分之一的大手術,但現在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夢到肝癌復發,請問手術後肝癌復發或轉移的機率高嗎?

A肝癌能否接受手術切除,一般取決於腫瘤大小、顆數,是否鄰近大血管,以及肝功能好不好等因素,因此臨床上大約只有兩成患者可以接受手術。

不過,外科醫師進行肝癌手術時,只是針對看得到的腫瘤,予以切除,但由於體內的致病因子如B、C肝病毒,依然潛伏在體內,因此肝臟內有一處會長出肝癌,其他地方也可能長出肝癌。

建議術後每個月要定期追蹤,包括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超音波檢查,以便發現有無復發。如果前半年追蹤,都確認非常穩定,則可延長到每兩個月追蹤一次。

根據統計,國人肝癌術後復發或發生轉移的時間,平均約為1年半。不過,每個人發病的情況不一樣,有人長了一顆,切除後就沒事;有人則會復發,且愈長愈快。

要提醒肝癌患者,必須注意腫瘤分期。如果愈晚期、腫瘤愈大、腫瘤顆數愈多,或腫瘤沒有包膜、已有血管侵犯,這些不利因素加起來,如果愈多,代表復發機率愈高,切勿掉以輕心。只要早期發現,即使復發還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療。

目前仍沒有方法能預防肝癌復發,患者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營養均衡,生活起居要正常,避免吃發霉食物、醃製品及少沾菸酒。

諮詢/台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吳耀銘

 
受傷又剪腳趾甲 小心急性甲溝炎
記者林志函/台北報導/聯合報
一名大學生打籃球遭踩傷,數天後腳趾大拇指周圍紅腫疼痛,他以為將趾甲剪短能改善病況,沒想到趾甲嵌入皮膚更深,還有液體滲出;他求助皮膚科、診斷是急性甲溝炎,才知道不當修剪是大忌。

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指出,指甲旁皮膚皺摺因感染、刺激性物質入侵而發炎腫痛,就是甲溝炎。甲溝炎分成急性與慢性,急性甲溝炎可能發生於腳趾和手指,大部分發生在腳趾大拇指,常合併甲內生,而慢性甲溝炎大多發生在手指。

潘企岳表示,多數急性甲溝炎患者是學生及年輕人,不小心踢到、被踩到、運動打球傷及趾甲旁皮膚引起細菌感染,患者趾甲邊皮膚皺摺、紅腫化膿,相當疼痛;不少人把疼痛處的趾甲修短,這是錯誤的觀念。

潘企岳說,內生趾甲原本已嵌進周邊皮膚皺摺,不當修剪會嵌入更深,形成尖刺刺入皮內,造成滲液流出、產生肉芽組織。

正確作法是留長趾甲前端邊角、剪成水平狀,邊角才不會嵌入、傷害皺摺皮膚,盡量穿著寬鬆鞋襪,襪子愈薄愈好,涼鞋、脫鞋尤佳。

他指出,慢性甲溝炎也會紅腫,但不一定疼痛,常合併手指甲變形、變色、甲床分離,甚至得到灰指甲;治療慢性甲溝炎以外用藥物為主,包括外用抗生素、外用抗黴菌劑及外用類固醇,若症狀嚴重可加上口服抗生素。

醫師指出,慢性甲溝炎是因碰水、刺激性物質而感染細菌及黴菌,好發於家庭主婦、清潔人員、餐飲業員工,預防方式是少碰水、戴手套做事。

 
有蛋白尿!小心腎在拉警報
記者黃捷/基隆報導/聯合報
「蛋白尿」是顯示腎臟功能的重要標記,如果發現自己的小便充滿泡泡,有可能就是蛋白尿,若情況遲未改善,腎功能會逐漸衰退,進而惡化成尿毒症,恐將終身洗腎,不容忽視。

部立基隆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林吳烜指出,許多民眾發現自己尿液產生的泡泡細又黏稠、不易化開,檢驗後尿蛋白常呈陽性反應,就必須進一步診斷產生原因。

尿道感染、脫水、服藥或水分補充不足,都有可能造成暫時性蛋白尿,但後續複檢2、3次後仍未改善,很可能即患有腎臟疾病。他提醒,即使複驗後確定是其他因素引起,情況持續許久,腎功能也會逐漸下降,最後很可能面臨洗腎。

年輕人通常是因補充水分不足,或是劇烈運動脫水併發橫紋肌溶解症,老年人則是因慢性病或服用藥物,另長期臥床也會造成橫紋肌溶解,造成血液中蛋白質分子過多,腎臟無法完全過濾所引起,若情況嚴重還有可能暴斃。

他說,法醫釐清洪仲丘死因,其中一項就是因過度操練引發橫紋肌溶解症,水分補充又不足,導致血液過度濃稠,影響腎臟過濾功能,體內淤積過多毒素造成,洪殘留的尿液中也檢驗出大量尿蛋白。

不過,若能早期發覺,並接受腎臟科醫師的治療,都能有效的控制病情,此外,養成定時適量的運動及飲水習慣、戒菸及低鈉飲食,都能有效預防蛋白尿產生,避免腎功能衰退。

 
男孩割包皮 成醫:多數白挨刀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暑假期間不少家長帶孩子到醫院割包皮,但醫師表示,多數是家長錯誤觀念,事實上根本不需要割,任意撥弄硬要讓龜頭露出或是不必要的手術,反而造成傷害。

坊間有醫師收費1萬5000元到兩萬元不等割包皮,醫師表示,健保有給付割包皮,根本不必自費,且健保給付的費用才兩千多元,少數醫師藉此賺錢,有濫割情況,甚至有醫師藉此A健保,明明是割包皮卻向健保局申請「埋藏性陰莖」手術,給付更多。

成大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陳肇真說,男童包皮真的長到需要割的比率應不到1%,但每年暑假都會有家長帶著孩子到醫院要求割包皮,他會在檢查後勸家長不必讓孩子白挨一刀。

他說,可能是宗教因素或少子化讓家長重視孩子健康,目前家長要求為孩子割包皮的人數比過去增加,不少家長認為,兒子小時候龜頭如果能早早露出,「生殖器會長得比較大,功能較好」,也有人認為陰莖包在包皮裡會藏汙納垢,在孩子小時候就把龜頭推出清洗,這都是錯誤的。

陳肇真指出,出生後包皮與陰莖間有一層薄紙狀的自然沾黏,可保護生殖器,長大會脫落,大約10歲後龜頭會露出,也有人更晚到青春期露出,都是正常的。

如果家長在此之前經常用手把龜頭推出,會造成包皮撕裂,傷口結痂反而包皮緊縮,陰莖無法正常隨著勃起伸縮,嚴重的甚至會緊勒陰莖,造成充血壞死。且陰莖包在包皮裡原本無菌,撥出來清洗,水與清潔劑都是有菌的,反而造成感染引發尿道炎。

此外,割包皮手術有可能切得太多或太少,切太多可能在勃起時會拉到疼痛,門診中有患者因為被切太多,只好再割腹股溝的皮來補,切太少則會形成贅皮包住龜頭,甚至傷到海綿體造成尿液與皮膚瘻管,尿液從包皮跑出來或是尿道阻塞,併發症不少。

台南市一家醫院近年被發現1年有1千多例「埋藏式陰莖」病例,被健保局抓包,醫師表示,埋藏式陰莖是指先天異常、陰莖整個藏在陰囊中,外表只露出小小一段錐狀體,不手術會無法性交,但這類個案不多見,這家醫院1年申報健保1千多例,明顯是利用給付較高的埋藏式陰莖手術來A健保,事實上只是割包皮。

 
蛋蛋一大一小又變硬 25歲男罹睪丸癌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聯合報

一名25歲男子日前洗澡時,發現身體的陰囊右側睪丸觸感變硬,去檢查竟診斷為睪丸癌。

收治這名男子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說,男子睪丸外觀看起來雖無紅腫,但右側睪丸明顯比另一顆縮水,驗血檢查腫瘤標記指數正常,但超音波檢查卻發現右側睪丸內有腫瘤。

當時男子的右側睪丸,已整個被腫瘤占據,所幸並未轉移侵犯其他部位,最後切除約3公分大小的睪丸後,病理化驗確診是精原細胞癌,目前術後復原良好。

周固表示,睪丸癌發生原因不明,好發於20到35歲,或60歲以上的男性,可能與遺傳、家族史、疾病等有關。

依國外研究發現,若有隱睪症病史者,睪丸癌發生率較一般人高出8至10倍;患有唐氏症者,其發生率也高出一般人約10倍。但睪丸溫度、外傷、騎馬或騎機車等,並不會增加罹睪丸癌風險。

林口長庚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說,睪丸癌早期沒有症狀,多是觸摸後有異狀才發現罹癌。

他建議男性平常洗澡時,可自我檢查,看看兩邊睪丸大小是否一致,有無變硬、疼痛或不平滑;而隱睪症患者,最好每年到泌尿科做觸診及超音波檢查。

據美國癌症學會統計,20至35歲男性患睪丸癌,每年增加1.2%。周固指出,國內睪丸癌盛行率低,但近10年國內睪丸癌也有增加趨勢,可能與接觸過多環境汙染物有關。

周固說,通常會先以超音波確認睪丸癌腫瘤,並檢查血中腫瘤標記,若懷疑有癌症,再以手術切除作病理診斷。

確認為癌症後,則須做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等,以了解是否擴散至淋巴、肺部或其他器官,再做後續治療及追蹤規畫。

陳煜表示,睪丸癌早期發現治療效果好,只須手術清除腫瘤,甚至無需化療;但若轉移淋巴就比較複雜,除要先做化療,還須手術將腹腔淋巴結清除。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