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劉遵義昨(5)日指出,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看法樂觀,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中國經濟成長率可望維持6%-7%不變,建議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可透過擴大公共財支出的方式,增加市場需求,帶動成長。劉遵義還說,以目前中國經濟成長的速度,在假設美國年經濟成長率以約3.5%估算,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額,將在2029年趕上美國。但由於中國人口太多,如以人均GDP來看,中國距離美國仍有相當大的差距,需要追趕。
劉遵義昨(5)日是在出席本報舉辦的2014大師論壇經濟高峰會暨講碩傑院士紀念會,以「中國成長的動力」發表專題演說時,做了上述表示。
由於中國製造業與服務業成長放緩,加深外界對中國經濟成長下滑疑慮,不過,劉遵義仍對中國經濟後市樂觀以對。
劉遵義同意中國經濟成長速度,確實放緩下來,但仍屬健康狀態,以目前每年平均約7%來看,其實是穩定成長,雖不如過去曾以每年14%的經濟成長率,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但就目前穩定成長來看,仍屬健康。
劉遵義進一步分析說,中國最大的優勢有二,一、屬大規模經濟體,二、擁有超高的國民儲蓄率,可以累積資金,有助於進行大規模的投資。
根據劉遵義觀察,去(2013)年中國農業占GDP比重僅10%,然而,製造業與服務業占比均高達四成以上,若能把農業勞動人口轉移到製造業,將進一步帶動經濟的成長。
劉遵義還說,目前中國經濟成長所面臨大問題,在於產能過剩,包括鋼鐵、水泥、玻璃等,都有產能過剩的問題,以鋼鐵為例,目前每年需求量僅7億噸,但產能卻高達13億噸,他建議政府製造新需求,消耗市場產能,只要有需求,就能帶動經濟成長。
劉遵義並提醒,未來中國可能無法靠出口,扮演經濟成長火車頭的功能。
經濟轉型 不採一刀切
【記者郭幸宜、陳麗珠/台北報導】中研院院士劉遵義昨(5)日表示,中國從計畫經濟轉成市場經濟,很平順成功,關鍵在於政府選擇的改革策略不是採「一刀切」,讓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並存,他認為這是全民皆贏的改革。
劉遵義指出,中國經濟在1978年以前是中央計畫型經濟,跟前蘇聯一樣,但這無法創造經濟成長,主要是因為計畫經濟欠缺效率。以農業來說,若有A、B兩塊土地,計畫經濟要決定哪個種棉花、哪個種稻米。但如果決策者沒有足夠的資訊,這個生產就會欠缺效率。
劉遵義表示,蘇聯、東歐國家開始改為市場經濟,但是採取一刀切的作法,一夜之間,就完全從計畫經濟改為市場經濟,不過,這樣的改革並不成功。中國則採漸進作法,計畫經濟下,配額多的人可以自由買賣,既可保留計畫經濟、同時又開放市場,可以達到效率,且改革過程中,沒有人受害。
他昨天在演講時也稱讚前中研院院士蔣碩傑,他表示,蔣碩傑在鋒火漫天的時代中,率先提出銀行的利率制定,必須要考慮到通貨膨脹率,可惜的是,當年他的建議,國民黨政府一開始沒接受,反而是後來共產黨聽了進去。
這個小故事,也是劉遵義昨日出席本報主辦的2014大師論壇經濟高峰會,發表「中國的成長動力」專題演說前的開場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