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瞄準觀光醫療 國際醫旅將開幕


【米奇巴克童書魔法盒】讓父母瞭解孩子思考與美感的「天賦」,陪孩子一起快樂閱讀、創意思考! 【NEO數位行銷學習報】提供最新社群行銷、行動行銷等數位趨勢,加入我們一同探索更多數位創意的可能!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12/09 第413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瞄準觀光醫療 國際醫旅將開幕
微創肩關節手術 排球健將返球場
健康名人堂/從罹癌到接納 致力傳播健康
防伊波拉 桃縣基層警消練習SOP
強光下工作 工程師險失明
健康焦點 怪風水、頻搬家 罹癌拖到大出血
腸胃不適胖一圈 卵巢癌作祟
免疫失調 乾癬讓她失去笑容

醫藥新知
 
瞄準觀光醫療 國際醫旅將開幕
記者邱瑞杰/台北報導/聯合報
北市府在北投溫泉區興建大樓並出租營運的「台北國際醫旅」20日開幕,北榮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將和老爺酒店攜手合作,希望把台北國際醫旅打造成國內觀光醫療產業的火車頭,創造商機。

市府以OT(營運、移轉)模式推動觀光醫療產業,經過多年努力,克服多項法令限制興建的「北投觀光醫療暨健康保健中心」大樓已完工,20日將交由得標廠商北榮康公司負責營運。

衛生局企畫處長林惠萍昨天說,市府斥資7億多元興建大樓,委由民間業者經營觀光醫療事業15年,業者除要付地租和房租,還要依營業收入支付市府權利金,市府在15年的營運期至少可收到2.8億元的權利金。

北榮康為這棟大樓取名為「台北國際醫旅」,標榜是健康管理、美容醫學和觀光休閒「三合一」觀光醫療大樓。

衛生局長林奇宏、產業發展局長黃啟瑞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蔡清標,昨天帶領媒體記者參觀醫旅大樓內部設施,1到5樓是北投健康管理醫院,6到12樓為北投老爺大酒店。大樓內部仍見工人在做細部裝修工程。

林奇宏說,台北國際醫旅的營運模式如果成功,除可帶動國內觀光醫療事業,也可複製到社區觀光健檢產業。

黃啟瑞表示,有了成功的觀光醫療事業體才能吸引有心人跟進投資,逐步吸引國外觀光醫療客群來台,提振國內經濟發展。

蔡清標說,先進國家的健檢已走到無侵入式、零輻射的高端影像技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引進新型磁振造影(MRI)全身判讀模組等設備,搭配來自榮總等醫學中心有經驗的醫師、老爺酒店和北台灣觀光景點等優勢,推出不同天數客製化健康旅遊行程,一定能在國際市場占一席之地。

 
微創肩關節手術 排球健將返球場
記者王慧瑛/新竹報導/聯合報
23歲戴姓男大生是排球校隊,左肩運動傷害讓他無法再做喜愛的運動,上月在新竹馬偕醫院接受微創肩關節鏡肩盂唇及肩關節囊修補手術,隔天即出院並開始復健,術後一個月手臂已可完全舉高,再不久就能重返球場。

另一名微創肩關節手術受惠者是58歲王姓婦人,她騎機車車禍造成右肩脫臼,急診就醫時做徒手復位術,3天後右肩再度脫臼,肩痛難耐影響睡眠。她接受微創肩關節鏡手術,術後疼痛逐漸改善,肩關節已能活動自如。

新竹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葉雅菱說,傳統肩關節手術治療肩韌帶及肌腱修補,為了看清楚傷勢,將關節完全打開,難免會犧牲正常的組織,會出現劇烈疼痛及肌肉萎縮,術後的傷口疼痛、關節囊發炎及纖維化,都讓病患關節活動受限和復健時間拉長。

微創肩關節鏡手術優點是術後傷口小、疼痛少、復原時間短。手術中只需在肩膀上開3個1公分小洞,接著放入直徑約0.4公分的透鏡及器械,從關節內部先做徹底的檢查,再將受傷的部位做完整的修復,病人接受手術後隔天即可出院,提早進入復健治療時程,讓受傷的肩關節漸漸恢復至完整結構。

馬偕醫院院長李宏昌表示,常會聽聞國內外運動選手因受傷進行微創肩關節鏡手術等消息,微創肩關節鏡手術具備傷口小、復原快等特性,讓運動員術後盡速重返球場。

這種新型的微創手術並非體育選手專利,新竹馬偕醫院去年引進微創肩關節鏡手術系統,由葉雅菱醫師專責診療,已成功完成超過40例微創肩關節手術,獲好評。

 
健康名人堂/從罹癌到接納 致力傳播健康
韓柏檉/聯合報
我是公共衛生領域的一分子,從事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身心健康與效率的科學與藝術,現在每天致力於傳播健康、傳播愛。

我也是一名癌友,2008年四月,發現肝臟長了一顆17至18公分的腫瘤,經手術後,肝臟切掉了約三分之二,五個月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此時,不得不開始使用化學治療。

助己助人 分享強身經驗

當時,肺部長滿了小腫瘤,雖然化療效果還算不錯,但有些較頑固的癌細胞卻沒辦法處理,所以又接受電腦刀放射治療。就這樣,在為期一年的治療過程中,總共做了25次化療以及12次放射治療,也吃了不少標靶藥物,才讓狀況正常下來。

然而,兩年多後再度復發,肝臟長了一個2公分腫瘤,又開了一次刀將肝臟切掉一些,直到現在6年半了。

治療的過程有很多辛苦、很多人生黑暗的情緒,以及身心靈的煎熬。非罹癌者難以體會這樣子的困境。因此,我在罹病時,發展、嘗試並實踐許多增強自身健康的方法與生活方式,希望在此藉由經驗的分享,讓更多需要抗癌或者防癌的人有所幫助。

既然會發生癌症,一定有一個罹癌的體質。因為生活、飲食、運動、情緒壓力等習慣錯誤,再經過多年累積,容易產生腫瘤。所以病友們應該要檢視過去,看看自己在各方面存在什麼樣的問題,這對未來治療和恢復過程是重要的關鍵。

改變習慣 才是最大挑戰

唯有找出導致癌症的種種可能原因,並加以改善,往後才有機會痊癒而不復發。《真原醫》一書中提到:「人最大的挑戰,就是改變習慣。」我對此非常認同。我認為所謂的抗癌、防癌,其實不是在對付癌症;我們真正在對抗的,是我們個人的習性、慣性、惰性、心性與本性。如何去改變這些生活習慣與個性 才是真正的困難,最大的挑戰。

罹癌後閱讀許多與癌症相關的書籍,也研究了許多不同方法,前美國匹茲堡大學整合醫療中心的總監大衛.賽文—薛瑞柏醫師(David Servan-Schreiber,M.D,Ph.D.),在30多歲時罹患腦癌並復發,經歷了不同抗癌的過程,堅強地活了20多年。

他曾說:「我是癌症患者,我決定要研究所有能幫助我身體的事情以對抗病魔,並以醫師和科學家的技能,查出醫學文獻內所有可能幫助我提高勝算的研究。這些科學資料顯示,在對抗癌症的戰役中,我們的自然防禦系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他接著說:「不用正統的西方醫學方法,而想治療癌症,是完全不合理的;但同時,僅依賴這些純技術的方法,而忽略我們身體對抗腫瘤的自然本能,也是全然不合理的。」

把心打開 吸收各種資訊

我認為,大衛的經歷和想法與自己十分相近。所以我以學者和相對專業的角色,找出可以幫助身體對抗癌症的一些文獻或方法。把科學文獻的結果拿來做比較分析,找出機率勝算較高、較好的方法,自己親身體驗、實踐。

所以,我開始嘗試各種新事物,像增加蔬菜、水果、豆類和雜糧類攝取,也開始大量飲用至少有30種食材的蔬果汁、練旋轉氣功或旋轉瑜伽、學習打禪還有印度的淨化呼吸與靜坐;在思想上,也接受各種宗教的經典道理。

把心打開,吸收不同的資訊、資源;用謙卑的心,接納不同的事物。這都會使人變得更容易知足、感恩,情緒上也會更喜樂,對身體絕對有正面幫助。

(面對疾病系列3-1)

(本文作者韓柏檉為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近期擴充陣容,請讀者試目以待。

 
防伊波拉 桃縣基層警消練習SOP
記者葉臻/龍潭報導/聯合報
防禦伊波拉大戰在桃園開跑!桃園縣警消基層分隊11月17日已先配發1635套C級防護衣,訓練基層消防員面對疑似罹病者時的SOP。

桃園縣消防局表示,由於縣內有機場,比其他縣市有更高的病毒引入風險,為讓所有警消能做好萬全準備,已發下1635套制式C級防護衣及口罩、手套等設備,讓基層警消在各大隊種子教官教授之下,練習處理疑似患病者時的SOP。

消防局第4大隊教官羅中蔚說,當接獲有人疑似患有伊波拉病毒的通報時,會讓受過訓練的人員前往處理,而這次的訓練,則是針對前往救護的警消出勤時,隔離衣、防護衣、N95口罩、面罩、靴子、手套等的穿脫順序。

羅中蔚說,除了穿的順序要注意,連脫去防護時,也要將衣服以外捲式脫下,不讓髒的外面碰到乾淨的內裡,而手套也要分別戴兩層,脫去時也要多次用酒精消毒,層層防護就是為了避免疾病外傳。

羅中蔚說,若民眾有到幾內亞、獅子山、賴比瑞亞等病疫國旅遊,且在返國21天內出現重感冒症狀,警消就會出勤處理,並比照標準救護程序,將患者送往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

羅中蔚強調,雖然桃園縣還未出現疑似伊波拉的感染個案,但民眾若曾赴病疫國,千萬不要隱瞞自己的「旅遊史」、因為一時害怕而讓周遭的人都陷於危險之中。

 
強光下工作 工程師險失明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50歲組裝工程師長期在強光下工作,最近兩眼模糊,右眼看直線會歪曲,就醫才知是高度近視加上藍光引發的黃斑部病變,幸好治療後視力好轉,醫師說若拖太久有失明之虞。

台南市立醫院眼科醫師洪純玲說,過去眼睛的黃斑部病變,多以雷射治療,但效果不佳,目前健保給付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的新療法,約有3到4成的患者視力有機會恢復。

她表示,現代人因長期使用3C產品,加上三高問題多,過去多發生在老人的黃斑部病變,有年輕化趨勢,建議平日要多保健雙眼,並定期檢查,避免病變找上身仍不自知,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她說,患者在運動器材工廠工作,負責器材儀表板組裝,由於零件微小,必須在強光下才能看得清楚,每天至少照射強光8小時,而本身又有高度近視,兩眼都大約1000度,經常一天工作下來,眼睛覺得酸澀,而最近視力惡化,不管遠近都無法看清,右眼看物體還會變形,嚇得趕快就醫。

她指出,強光多是白光與藍光,而藍光的能量強,對視網膜的傷害大,建議患者要對抗藍光,最好配戴護目設備,平時補充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特別是黃斑部的高危險群,包括高度近視與糖尿病患者,都應定期追蹤,提早發現才能提早治療。

 
健康焦點
 
怪風水、頻搬家 罹癌拖到大出血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聯合報
52歲的陳女士,4年前就醫診斷出子宮內膜癌,但她篤信宗教,拒絕就醫治療,四處求神問卜、尋求治癌秘方,又迷信住家風水不好讓她生病,今年就搬了3次家;直到病情急速惡化,被家人強制帶去就醫,才解決多年的痛苦。

收治這名病患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該名婦人因子宮內膜癌引發大量陰道出血,造成嚴重貧血,但她仍因懼怕開刀,拒絕就醫治療。收治後經切片檢查證實該名女子確為子宮內膜癌,為她進行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卵巢、輸卵管、子宮及60顆淋巴,術後復原良好,3、4天就可回家。

劉偉民說,子宮內膜癌不像子宮頸癌可經由抹片檢查及早發現,民眾若出現不正常陰道出血、經期或經血量不規則、尤其停經一段時間後再出血等,應及早就醫檢查。傳統手術會留下約35公分的傷口,需住院2周,而達文西手術僅需2小時,出血量約10cc,傷口也極小,但自費價格約20萬元。

醫師提醒,有不少民眾會像陳女士一樣,得知自己罹癌後,因為懼怕開刀,逃避正規醫療,因而延誤病情,甚至可能致命。現在醫學科技已不斷進步,民眾應勇於接受癌症治療,才能提高治癒率。

 
腸胃不適胖一圈 卵巢癌作祟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聯合報
40歲的黎小姐日前感覺腸胃不適,又發現自己變胖,以為是工作壓力大所致,後來就醫接受超音波檢查,發現肚子裡竟有18公分大如躲避球、約1公斤重的腫瘤,確診為卵巢癌。

台灣婦癌醫學會理事長屠乃方表示,過去32年間,台灣女性每十萬人口卵巢癌發生率上升四倍多,發生人數增加近10倍。

屠乃方說,卵巢癌罹病婦女平均發病年齡為50歲,但由於初期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只感到背痛、疲勞、腹脹、腹痛、便秘、頻尿、體重增加等並不特殊的症狀,容易被當作小問題而延誤診斷,導致近5成患者發現時已屬晚期,且致死率高。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表示,不孕、晚孕是台灣女性罹患卵巢癌比率逐漸增高的原因之一,因為懷孕及哺育時,卵巢可暫時獲得休息,不用持續排卵,但如果從來沒懷孕,卵巢不停工作,會增加罹癌風險。

屠乃方說,卵巢癌若可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仍可高達7成,也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建議停經婦女,或是具卵巢癌家族史、未生育的女性、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高脂肪飲食習慣者、抽菸者等高危險群,應定期至醫院接受婦科檢查。

 
免疫失調 乾癬讓她失去笑容
王逸豪/新北市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聯合報
小美(化名)長得十分漂亮,個性活潑大方,一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但在高三那一年,因準備升大學考試的課業壓力,再加上時常熬夜念書、作息不正常,身上開始陸陸續續出現一些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連頭皮也是,想用衣服遮掩也無法完全蓋住,讓她開始害怕與人接觸,也失去以往自信的笑容。

小美罹患乾癬,俗稱「銀屑病」,又叫「牛皮癬」,指的都是因免疫調節功能失調、經常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疾病,目前確切的成因不明。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它與許多種因素相關,包括遺傳、環境、外傷、壓力、藥物及感染等,都會促使乾癬的形成。

台灣的乾癬發生率約0.3%,男女約略相等比例,任何年齡都有可能發病,但大都在30歲左右開始,最常發生部位是肘部、膝部及頭皮。這些患部因角質層代謝的速度異常快速,所以會在皮膚表面出現境界明顯、大小不一、外觀呈現厚厚的紅色斑塊及銀白色的鱗屑,也可能合併出現搔癢症狀,如果因癢而搔抓,那患部將會愈來愈多且愈來愈厚。

乾癬不會傳染

面對乾癬,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雖然它被稱做「癬」,但和我們一般所知道的「足癬」、「股癬」等黴菌感染,是完全不一樣的致病原。乾癬並不會傳染,也並非黴菌感染或衛生習慣不好所造成,切莫病急亂投醫而導致延誤治療。

乾癬依嚴重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輕症患者大多可藉由外部塗抹含有類固醇或維生素D的藥膏來緩解,中至重度以上患者可再輔以紫外線照光及口服藥物治療。

不論是何種程度的患者,在生活作息上都應保持規律,盡量減少壓力因子,及避免外傷或感染,在藥物使用應該先徵詢皮膚科醫師意見,因有許多種藥物被證實會造成乾癬症狀的惡化,包括精神科、心血管科及抗生素類藥物。

乾癬皮膚可因日曬而減緩,所以冬天日照減少時,皮膚病灶會變嚴重,病患如果時間允許,可以每周到醫院進行2至3次紫外線光照治療,對皮膚都會有明顯的改善。

勿信民間偏方

至於口服藥物,大多副作用較強,建議務必要到皮膚專科醫師門診,在治療前、中、後,都必須抽血監測血球、肝及腎功能,且依照個人體質做藥量調整,千萬不要迷信民間偏方。

近幾年來,生物製劑為乾癬患者帶來曙光,它可選擇性作用在免疫系統,而不具有傳統口服藥物的肝、腎毒性,缺點為價格昂貴,但目前已有數種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的給付範圍,唯審查標準嚴格,必須為中、重度患者,且先使用傳統藥物治療無明顯改善者方能申請,已有不少病友受惠。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