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健康網戰時代!「udn元氣網」開站了!


【兩岸商情電子報】提供兩岸財經要聞、理財投資、藝文旅遊等內容,讓你快速掌握大陸最新趨勢! 台灣最新的發燒新車,國際車壇動向、新車試駕與知名賽事消息,【udn發燒車訊】每週五帶來最新的報導!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12/22 第414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編輯小語 健康網戰時代!「udn元氣網」開站了!
醫藥新知 醫師荒/醫療五大皆空 8年短少7千名醫師
醫師荒/內科慘 婦科老 外科累
健康焦點 天寒地凍懶得動 7好處要你多運動
火鍋燙燙吃 4大風險不可不知
湯圓下肚 記得少油少糖少主食

編輯小語
 
健康網戰時代!「udn元氣網」開站了!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聯合新聞網
近年來,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加上食安問題頻傳,民眾對於健康的網路資訊需求隨之增加,有鑑於網路上健康資訊紊亂,真假難辨,聯合新聞網 (udn.com)結合國內外醫學權威、聯合報系「元氣周報」,推出全新的健康類垂直網站「udn元氣網」(health.udn.com),於12月20日正式啟動,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

聯合線上總經理李彥甫指出,健康相關網站的到達率與使用率成長驚人,估計全台有超過300萬的網友關心健康資訊,三年來,相關健康網站的使用時間成長五倍,瀏覽網頁數成長三倍,顯示民眾對健康資訊的渴求。

聯合報經營「元氣周報」品牌多年有成,與聯合線上推出的「udn元氣網」攜手合作,在中高齡人口現況持續增加的台灣社會,提供更多健康樂活的準銀髮族資訊。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洪淑惠指出,活躍老化是聯合報的願景工程之一,元氣網也將持續關注台灣的準銀髮族,幫助中老年人活得健康、快樂又長壽。而隱藏在老年人問題背後的,是需要「扶老攜幼」、「蠟燭兩頭燒」的青壯輩家庭支柱,如何協助現代子女也是元氣網下一步關心的族群。

根據聯合新聞網的健康類新聞排行統計,以點擊率分析,第一名是「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輕忽」的新聞;第二名是「老菸槍變蒟蒻男,結婚三年妻仍是處女」居次;「糖尿病患者七大飲食禁忌」則名列第三,顯示民眾對於疾病類型的資訊高度需求。

因此,「udn元氣網」邀集國內醫界權威,共同協助修訂上百筆的「疾病資料庫」,元氣網上線時,首度開放網友查閱。除了自動對應相關新聞,並有規劃提供貼心追蹤功能,讓網友搜尋更省時便利。

元氣網特別引進了「文字探勘應用系統」,現在只要上元氣網追蹤疾病保健的關鍵字,即能取得最新的相關訊息,並也可以從上萬篇的資料庫中找出最精準的保健訊息。

根據聯合新聞網醫藥新聞排行顯示,疾病百科、樂活飲食、性福話題、親子婦幼、運動瘦身等五大類議題最受網友關注,也是「udn元氣網」鎖定收錄的焦點資訊。因此除了最權威的疾病資料庫,未來元氣網也將陸續推出更多實用性內容。為了將樂活概念落實於生活中,元氣網特別闢出「有元氣」電子商務導購服務,預計將於明年上半年上線。

 
醫藥新知
 
醫師荒/醫療五大皆空 8年短少7千名醫師
聯合新聞網/聯合新聞網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台灣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醫師將面臨嚴重人力荒。國衛院今天發表研究,預警八年後、2022年五大科醫師人力將短少約七千名;專家呼籲,除政府祭出提升醫師人力政策外,民眾小病亂就醫的習慣也應改掉,避免醫療資源濫用。

近年來國內人口不斷老化,且醫療人員常面臨醫療糾紛訴訟、健保給付與醫師產能不對等問題,以致工作環境較艱困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等基礎照顧科別,因工作負荷過重,人力明顯不足。為了解未來人力短缺狀況,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利用近10年的醫事管理系統資料庫及2005年到2011年健保資料庫,分析評估患者對五大科專科醫師的供給與需求差異。

熊昭表示,年齡越大,內、外科的醫療服務使用率越高,尤其人口老化對內科等需求增加;到了2022年時,內科專科醫師將短少3099到3788名,每位醫師每周平均工作64.85小時;外科專科醫師將短少1044至1519名,每周平均工作74.61小時。

八年後婦產科醫師將趨於高齡化,60歲以上者將達49%,恐降低醫師醫療服務量,也會短少約46到216名,每周平均工作63.55小時;雖然少子化讓未來兒科服務需求人口數逐年減少,但兒科醫師還是會短少44至361名;依照「緊急醫療分級評鑑標準」換算急診需求,發現2022年將短少723到795名急診科醫師,每周平均工作54.02小時。

熊昭表示,民眾就醫真的「太奢侈了」,小病亂逛醫院,讓醫療資源過度濫用,民眾應改變就醫觀念,善用醫療資源,避免醫療崩壞。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表示,醫師人力缺,會反應在急重症及偏鄉醫師缺乏,目前醫師人才培育,每年招收1300名醫學生,希望在2016年起每年增加10%、130名公費生,將分配至急重症、偏鄉醫療。

【2014/12/19 聯合晚報】

 
醫師荒/內科慘 婦科老 外科累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聯合報
看病卻找不到醫師,這種景況在十年內就可能成真。國家衛生研究院推估全台醫事人力,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中,除了兒科較無遠憂,內科缺人最嚴重,二○二二年全台恐缺三七八八位;婦科醫師則嚴重老化,半數超過六十歲。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指出,台灣步入快速老化社會,內、外科使用率愈高,若人力無法補充,在職的醫師工時勢必延長,可能使醫事人力不足的景況雪上加霜,嚴重影響醫療品質。

近年醫界因醫療糾紛及健保給付失衡,面臨「五大皆空」窘境,國衛院運用醫事管理系統資料庫、健保資料庫及問卷,推估台灣十年內的醫事人力,發現缺口近七千人,最缺的是內科醫師,短少近四千人;工時最長的外科醫師,缺額約一千五百人;急診醫師缺七百多人、婦產科醫師缺四十六人到兩百一十六人,兒科醫師則微幅短缺。

國衛院同時對全台四萬多名醫師問卷調查工時,回收逾五千分。外科醫師工時最長,若以每周五個工作天換算,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其次為內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

因為近幾年新生兒減少,婦科醫師十年內人數不致不足,但現在婦科醫師平均比其他科醫師多六歲,二○二二年超過六十歲以上的婦科醫師將達百分之四十九,考慮年長醫師工作量須減少,人力仍有缺口。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感慨地說:「現在婦科醫師平均年齡已經五十五了,不出十年就破六十了。」施景中觀察,現在醫療糾紛多,醫師薪資不如以往,年輕醫師寧願出走或不幹,婦科醫師平均年齡才會愈來愈高。

熊昭說,調查發現,年輕醫師並不排斥五大科,但考慮到醫療糾紛、工作時數和生活品質後,卻打了退堂鼓。她建議,若能降低住院醫師工時、減少醫師面臨醫療糾紛的負擔、醫療過失刑責更明確、調整健保支付標準等政策,年輕醫師還是相當願意到五大科。建議政府調整政策,避免人才流失。

 
健康焦點
 
天寒地凍懶得動 7好處要你多運動
元氣周報/聯合報

冬天冷颼颼,加上冷氣團來襲,是不運動的好藉口。不過,赫芬頓郵報(Hoffington post)列出七個冬天戶外運動的好理由,專家提醒,冬天戶外運動一定要穿足衣物保暖,並做好暖身運動,而慢性病患者則要特別注意自身情況,一有不適應立刻停止。

1.身體消耗更多熱量

冬天在戶外運動的第一個好處是,身體可燃燒更多的熱量,因為身體為了要維持一定的溫度,因此在氣溫較低的環境運動,可幫助更多的熱量消耗。

2.增強心臟肌肉強度

天冷運動可刺激肌肉和血管收縮,提高心臟跳動速度,加強體內新陳代謝,一般民眾可透過定期鍛鍊心血管耐力,來增強心臟肌肉。不過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卻可能是額外的負擔,甚至會惡化病情,要特別留意。

3.提醒攝取更多水分

因為冬天氣溫較乾燥,汗水迅速蒸發,不少民眾誤以為沒有流汗,而忽略水分補充的重要。此時運動可提醒自己多攝取水分,運動前後都需要,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避免出現脫水。

4.訓練冷空氣耐受度

冬天在戶外運動,也可幫助訓練對冷空氣的忍受度,是冬季運動的第四個好處。

雖然天冷還要外出是件十分痛苦的事,隨著時間推移,冬天到戶外運動會變得一次比一次容易,讓自己身體學會去適應環境,而不是找舒適環境來配合,但每次運動的時間也應循序漸進,不應勉強進行。

5.暖身運動預防傷害

適當的暖身運動與緩和運動是避免傷害的主要方式,特別是天氣變冷的時候,更是重要。暖身運動提高肌肉的溫度,可幫助肌肉較柔軟、延展度較好,以幫助扭傷、拉傷等運動傷害,並可保持身體內部溫度升高,緩和運動則可減少因為冷空氣造成的肌肉僵硬。

6.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

冬天陽光較溫和,從陽光中獲得的維生素D可幫助強化骨骼,避免骨質疏鬆發生。不過冬天還是有曬傷的風險,不建議曬太陽超過15分鐘。

7.讓人開心更有元氣

最後一項好處是冬天運動會讓人更開心,也更有元氣,因為冬天天氣較乾,當身體透過運動、健身來提高體溫時,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產量也會升高,讓心情更快樂。

冬天運動的提醒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上述七項戶外運動的好處,的確有其道理,而戶外運動因為可以有不一樣的情境,可增加運動的趣味和動力,但有時候室外環境不方便,像是下雨、潮濕,在室內運動也是有好處。不過,冬天從事戶外運動,有更多要注意的事項。

●外出前就要暖好身

簡文仁說,冬天在戶外運動常易出現呼吸道問題例如肺炎,或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且因為天氣冷肌肉容易較僵硬,對體能的挑戰也會比較大,因此更顯得暖身運動的重要,運動前要做足暖身運動,在運動過程中也要採漸進式。

他舉例,要到室外運動前,最好在室內就開始進行暖身,當體溫升高後,穿足保暖衣物再出門。最好以走路的方式到達運動地點,因為走路也是一種暖身運動,不過,到達運動地點時,仍要進行一些伸展暖身的運動。而運動時,要循序漸進,像是慢跑,前幾圈最好放慢速度,不要第一圈就進行衝刺,避免出現運動傷害。

●降低運動強度時間

簡文仁說,冬天時體能會較其他季節差,因此應降低運動的強度及時間,再慢慢增加;運動完後,也要做足緩和運動,幫助乳酸代謝,並穿上足夠保暖的衣物,避免身體停止活動後,迅速降溫。

●頭頸保暖 量力而為

針對慢性病等高風險族群的患者,則要特別注意頭頸部的保暖,並量力而為,若天氣太冷,也不建議到戶外運動。

 
火鍋燙燙吃 4大風險不可不知
元氣周報/聯合報
天氣冷颼颼,大啖火鍋成為許多民眾冬天裡的選擇,營養師提醒,鍋物最怕無節制的吃,不只熱量控制不住,也可能造成鈉攝取量過高。三高及痛風患者更要留意地雷食物,才能吃得健康又開心。

1 愛吃燙食 食道癌風險大增

三軍總醫院營養部主任王秀媛表示,要小心食物或湯太燙口,一般來說,40度是最適口的溫度,若是到80、90度就太燙口,長期下來會刺激食道黏膜,造成食道病變。

日前一項發表在《亞太癌症預防期刊》(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的報告指出,經常吃滾燙食物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13倍及8.55倍,經常吃烤肉和炸物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風險。該研究蒐集中國南方兩家醫院5年的問卷資料,分析熱飲及熱食攝取與食道癌的關聯,得出上述結果。

2 吃到飽鍋物 一餐少說3000大卡

國健署調查,一盤牛五花熱量約518大卡,以一碗飯熱量280大卡計算,吃一盤牛五花,攝取熱量接近兩碗飯。除了食材,「沾醬的熱量也相當可觀。」王秀媛指出,火鍋沾醬的油脂含量過高,一般民眾最愛的沙茶醬,每15毫升(1大匙)就有108大卡。鍋底部分,喝一碗麻辣湯(200ml),就吃進191大卡。一頓火鍋大餐毫無節制吃下來,就可能攝取進3000大卡以上的熱量。

3 湯煮不停 高普林引發痛風

鍋煮過久後,肉湯加上肉類食材不斷烹煮,湯底會有高普林,攝取過多可能引發痛風,少喝湯也可減少熱量及鈉的攝取。自己在家煮的話,盡量不要使用市售現成高湯,可以加入菇類、番茄、玉米、紅蘿蔔、菜心、海帶等來提升湯品的「鮮」度。

4 沾醬、加工品 鈉攝取量爆表

除了熱量,鈉攝取也要特別注意,研究發現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都和鈉攝取過多有關。鈉的食物來源,包括火鍋湯底、沾醬、加工食品和肉類再製品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的患者要特別注意。一碗200毫升的麻辣鍋湯底含鈉量高達1062毫克,酸菜白肉鍋湯底含鈉量達1112毫克,喜歡喝湯的民眾,若喝兩碗,鈉攝取量就會超過每日鈉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

至於火鍋沾醬,一匙約15毫升的醬油、辣椒醬及豆瓣醬皆有高達750毫克以上的鈉含量,所以可自製健康沾醬;加工食品及肉類再製品,如王子麵、花枝丸、旗魚丸、貢丸等,鈉含量都相當高,民眾食用時容易忽略。

▇ 這樣對嗎?
餓肚子等吃大餐 身體代謝會失控

想吃大餐又怕熱量超標,不少民眾在中午禁食,希望晚餐可多吃一些,但營養師並不建議這麼做。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若已經知道晚上要吃大餐,早餐或午餐可以吃少一點,或選擇高纖食材,延緩飢餓感,但不建議完全不吃,因為體內內分泌定時定量產生代謝作用,若突然完全不進食,會影響代謝功能。

王秀媛也說,每人每天所需的熱量是固定的,若預知某一餐會吃比較多,另外兩餐可少吃一點,或吃得清淡一些作為調節,但不建議禁食,以免餓過頭,吃的時候反而超量。

▇ 吃大餐 把握3重點

1.先吃菜,肉類慢點再吃

王秀媛表示,胃有一定容量,所以吃火鍋時,先吃低熱量的蔬菜、菇類,再吃肉類等,可逐步降低飢餓程度和食欲,慢慢地就「吃不下」,所以可達到控制熱量的效果。

2.想吃鍋,選定量個人鍋

王秀媛表示,吃火鍋最好選擇選擇定量、個人鍋的餐廳,不要選擇吃到飽餐廳。真的很想吃大餐,張斯蘭建議,可選擇低脂大餐,減少油炸品,以滷製或新鮮食材取代,以海鮮取代牛、豬肉。

3.早點吃,才有時間消化

吃完大餐後也要多運動,有些民眾消夜吃火鍋,吃到很晚才回家,也沒有時間運動,一回家倒頭就睡,身體無法消化吸收食物。建議睡前2小時不要吃東西,飯後也不要一直坐者,提早一站下車多走路,讓身體可以消化食物。

 
湯圓下肚 記得少油少糖少主食
記者鄭涵文╱專題報導/聯合報

吃湯圓應景,健康養生湯圓也可在家DIY。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說,坊間鹹、甜湯圓雖香,但相對較油或較甜。她建議,自製鹹湯圓不一定要包肉,可用油脂較低的蝦子,再拌些韭菜當餡料,有點像餃子餡,低脂且油少;另外,平常煮鹹湯圓的湯較油,建議用蔬菜當湯底,少用油蔥。

芝麻是常見的湯圓內餡,吳映蓉建議,民眾可自製芝麻泥,因芝麻沒甜味,不妨放一點香蕉,用香蕉本身的甜味取代糖,再拌點牛奶,把餡料捏成球狀塞入湯圓裡,就可製成少油、少糖的健康甜湯圓。

若要自製湯圓皮,可將堅果、芝麻或杏仁果先打碎,再揉進湯圓團裡,最後配黑糖或薑汁,就可製成適合冬天的養生堅果糯米湯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周秀娟建議,民眾可用蔬果自製湯圓,因蔬果含天然植化素,像葉黃素、玉米黃素、茄紅素、花青素、兒茶素等,由於人體無法自製植化素,需從食物獲得,因此把蔬果揉進湯圓皮或當作內餡,湯圓健康加分。

蔬果湯圓特別適合與茶搭配,周秀娟說,先沖茶取得茶汁,加少許甜菊葉增加甜味,或把水果切丁一起煮,增添果香,熬成清爽湯底,再把煮好湯圓放入湯裡,健康滿分。

糖尿病患者須精算
鹹湯圓鈉含量高 高血壓患者少喝湯

冬至將近,總要吃湯圓應景,但營養師指出,湯圓熱量頗高,4顆包餡湯圓下肚,等於吃下整碗白飯熱量,得快走80分鐘才能消耗完。

國民健康署提醒,若要「團圓不變圓」,湯圓要聰明吃,若當日已吃湯圓,記得要降低主食的攝取總量。

董氏基金會營養部主任許惠玉建議,喜歡吃鹹湯圓的民眾,可以把鹹湯圓替代部分主食,煮的時候加些青菜、肉片,清清淡淡可當正餐,就別再額外攝取澱粉類食物。國健署則提醒,煮鹹湯圓時,湯頭配料最好不要再用熱油爆香。

吃甜湯圓時,則要減少當日主食攝取,尤其糖尿病患者要特別計算。此外,包著濃郁餡料的甜湯圓是冬至少不了的良伴,像芝麻雖有好的脂肪酸,但製餡時通常會混其他的油,一份下肚約等於一湯匙油。

國健署署長邱淑媞提醒,湯圓不只熱量,還有高糖問題。很多湯圓會包芝麻、花生等高糖內餡,這時再加甜湯會過甜,建議直接用滾水煮熟,不要額外加糖或配料。她透露,個人愛吃芝麻湯圓,但她都會煮清湯。無餡小湯圓可搭配天然的桂圓、枸杞、薑汁或花生醬提味。

邱淑媞說,糖太多會讓血糖、血壓、血脂上升,身體易產生發炎反應,或讓血管收縮,身體更容易冷。糖分也會增加胰島素抗性,導致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人嗜甜成癮,若胃不好再吃糯米,可能會助長胃食道逆流。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營養師張雁雲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糯米升糖指數高,食用血糖易快速上升,應選擇鹹湯圓或小湯圓較佳;鹹湯圓的鈉含量高,約是包餡甜湯圓的75倍,高血壓或腎臟病患應少喝湯。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