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肝」不宜太寶貝,小心孩子補出問題 | 「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先,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
育兒守則-順應「三臟不足,兩臟有餘」 時下父母,常喜歡叫自己的孩子「心肝寶貝」。此話從中醫的角度還解釋,其實大有深義。我常談到小孩的胃,也告訴大家孩子的生理狀況是「三臟不足,兩臟有餘」,即「肺、脾、腎」三臟不足,「心、肝」兩臟有餘。 不過,依然有許多家長不按律行事,用成人的標準對待小孩,認為孩子一下缺鈣,一下缺鋅,一下缺鐵,總是缺這缺那,缺什麼補什麼,補到最後,許多孩子都面黃肌瘦,反而營養不良,甚至有的小男孩,7、8歲就長鬍子,小女孩7、8歲來月經。 為什麼叫孩子「心肝寶貝」? 前述小孩的狀態是:「三臟不足,兩臟有餘」。有餘的「兩臟」即是「心」和「肝」。我們常把小孩叫「赤子」,說一個人無私時,都說「赤子之心」。「心主神明」,所以7歲以前,孩子都是元神用事。古人把7歲之前的孩子,不管男孩女孩,都統稱為「童子」,都是天真無邪的,此時的孩子,對外界是沒有任何戒心,對任何事物都是絕對的信任。 肝主疏泄調達,就是直來直去,孩子的眼神、表情、動作,都是內心最真實的直接反應。不像成人拐彎抹角,動心智來表達情緒。因此,小孩與大人的交流,果真與心最直接的溝通,我認為「心肝寶貝」的稱呼,應該是由此而來。。 小心孩子補出問題 小孩在正常時,呈現的是一種「本能」的生命狀態,也就是丹道醫家講的「元神狀態」,在識神未開時,一切以本能為主。不舒服就會哭,做家長的,經常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摩孩子的意思。 看見孩子張口啼哭,便認為是肚子餓了;孩子踢被,馬上給蓋上,怕他著涼。或道聽塗說,那裡看好東西,馬上買來給孩子吃。忽略小兒「三臟不足,兩臟有餘」的生理狀態,肺、脾、腎還沒有完全發育。過多的營養,孩子也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 多吃新鮮食物有益兒童成長 之前的作品我曾寫到:「要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孩子不能吃得太飽,營養也不能過剩。有些營養品,成人吃了都上火,何況是孩子呢?從道家養生的角度而言,「先者,鮮也」,多給孩子吃新鮮的食物,對其生長發育非常有利。 古人帶孩子,斷奶後,孩子的飲食除多給些甜食外,基本上,與大人的飲食無異。孩子一般在6個月左右,開始陸續長牙。「長牙」其實就代表孩子有咀嚼的功能,讓孩子所有的能量,都從飲食中獲取,不要盲目餵食營養品。 中國古人的飲食營養觀-以「五穀」為主 中國古人的飲食營養觀念:是以「五穀」為主,五穀就是主食,肉、蛋、奶、菜都是副食。<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先。」意思是告訴我們,養育生命是「五穀」,適當食用水果、肉類,對營養均衡是有幫助的。 現在生活中,許多人把古人的營養觀念顛倒,甚至流行不吃主食。這其實是很糟糕的做法,對身心沒有任何益處。 我也殷切希望,家長們在叫孩子「心肝寶貝」時,也要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盲目給孩子進補,以中國人自己的生活習俗,來養護和教育小孩,隨時均衡飲食結構,誘導孩子身心和諧,這才是真正的育人敎子之道。 ~以上資料摘自《不到99,誰都不許走》武國忠◎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