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發展日益密切,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研究所長汪同三說,兩岸要從「你我」變成「我們」,不只要經濟上的合作,更要有資金的相互投資及文化上的往來,才能創造兩岸雙贏的局面。
由本報與經濟部、資策會、貿協、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中信金控等共同舉辦的「2020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從大陸十二五規劃看兩岸經濟產業分工」研討會,昨(17)日在台北舉行,兩岸產官學界約800人出席參加。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台灣的「黃金十年」與大陸的「十二五」規劃的政策與思維有相當多的一致性,將使兩岸面臨競爭與合作的新局面,政府努力搭橋,讓民間上橋,協助兩岸企業攜手開拓大陸及全球市場。
汪同三認為,兩岸互補性應該還存在,但已在持續減弱中,應該要轉變為競爭與合作,並且要思考把「你我」變成「我們」,就像現在的跨國公司已分不清是那一個國家的公司,或許可以將兩岸想像成兩岸跨海峽公司之類。
汪同三並提出兩岸企業也成為one body的概念,藉由民間企業的相互投資,透過資本來運作,做成跨海峽的產物,跨海峽去開發更多的市場,取得更多的機會,而政府可以去領導去支持,但政府很難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北京大學教授兼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張維迎說,現在最重要的是,要減少兩岸的交易成本,例如兩岸的關稅早就該廢除,甚至台灣人也該取得大陸的身分證,方便往來,自己也想多來台灣看看,但台灣官方審核嚴格不容易來,這部份都應該要檢討,方便兩岸人員往來。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齊元說,汪同三提出的兩岸跨海峽公司概念其實已經成型,例如宏�與方正策略聯盟、京東方買下美齊,中國建設銀行與台灣的中國人壽共同投資太平洋安泰人壽,未來這種案例將會越來越多。
黃齊元指出,兩岸的公司若能夠相互投資,雙方都變成股東身份,雙方利益一致就比較不會起衝突,從貿易關係變伙伴關係,才能共創雙贏。
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台灣的「黃金十年」與大陸的「十二五」規劃的政策與思維有相當多的一致性,將使兩岸面臨競爭與合作的新局面,政府努力搭橋,讓民間上橋,協助兩岸企業攜手開拓大陸及全球市場。
施顏祥說,1970年代是台灣奇蹟,1990年代是大陸奇蹟,在大陸經濟越來越強後,若干領域產生競爭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競爭會促進雙方進步,如何合作是大家更關切的話題。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指出,台灣要善用「十二五」規劃來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兩岸是優勢互補,台灣的優勢是中小企業創新、研發及拓展海外市場,大陸優勢是有廣大市場及行政效率,不過,兩岸仍有政策上的衝突,未來勢必要取得平衡點。
2020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從十二五規劃看兩岸產業分工」研討會,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邀請兩岸重量級的產官學人士,為讀者解析大陸十二五規劃下的中國大陸商機,如何利用大陸市場,培育全球性的品牌,以及如何建立兩岸產業聯盟,或全面提升兩岸的經濟合作架構。
2020兩岸經濟產業合作大趨勢論壇「從十二五規劃看兩岸產業分工」研討會,昨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邀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陳添枝(左起)、中國經濟50人論壇企業家理事會秘書長林榮強、北京大學教授兼中國企業家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張維迎、經濟日報社長楊仁烽、經濟部長施顏祥、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等兩岸重量級的產官學人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