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所長蔡昉在上海一場研討會中提出,「所謂中國的『人口紅利』在喪失,這還是一種客氣的說法。」蔡昉表示,若從「人口撫養比」(非勞動年齡人口數/勞動年齡人口數)這個指標來看,中國這項指標最慢到後年(2013年)見底後,並不會像有些發達國家那樣長期停留在低點,而是會迅速反彈。
大陸國務院參事馬力早前也預估,大陸人口撫養比在2013年降至38.3%(即每100個勞動人口須撫養38.3個非勞動人口)的最低值後,就會出現「拐點」(轉折點),然後開始上升。
大陸國家統計局長馬建堂更指出,2013年以後,中國適齡的勞動人口將逐步下降。2013年~2020年下降得較為緩慢,但2020年以後下降速度將會加快。
蔡昉認為,屆時,不僅中國「人口紅利」(是指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大,人口撫養比低,社會負擔輕,利於經濟發展)不保,更會背上「人口負債」。「未富先老」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風險-中國的人均GDP還遠低於發達國家,但老年化程度卻比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從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事實上,近幾年,每逢春節前後大陸沿海地區就會爆發嚴重的缺工或民工荒問題,已經讓許多人意識到,過去30年支撐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人口紅利」恐怕正在快速消失中。
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周末在一場研討會中不諱言,他對中國經濟長期的前景是悲觀的,因為中國包括人口紅利在內各種紅利的消失。
鐘偉說,「人口紅利不是即將消失的問題,而是已經消失。」人口紅利加速消失,代表大陸的勞動力將變得越來越昂貴。
對於人口紅利消失,經濟學上也將之稱為「劉易斯拐點」。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曾指出,「路易斯拐點」將是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最大拐點,它將重新定義中國的增長模式。
陶冬預估,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將於2014年左右進入實質性短缺狀況。
至2017年,中國的勞工需求將達8.37億人,但供應僅8.19億人,這對中國經濟將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意味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黃金時代已褪色,中國長久以來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也差不多走到盡頭。
面對人口紅利的消失、「劉易斯拐點」的出現,大陸應如何因應?蔡昉說,理論上中國勞動力成本提高後,產業可以轉到印度、越南等勞動成本較低的國家。
但中國是一個大國,31個省、市、自治區之間的發展差距,絲毫不小於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差距。
因此,這種轉移可以發生在省和省之間,東、中、西三類地區之間。
亦即,當沿海地區的傳統產業優勢喪失時,中西部地區可以承接。
儘管最終中國在勞力密集型產業的優勢仍將喪失,但蔡昉認為,透過這種產業轉移中國仍可延續約十年的比較優勢,並利用這十年時間實現產業的升級和優化。
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就不難理解,何以深圳的最低工資標準從2009年以來已經大漲逾36%的情況下,面對全球嚴峻的經濟形勢,深圳仍計畫在明年元月調高最低工資標準15%,並提出未來五年將淘汰上萬家低階企業。
因為,面對「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人口紅利的消失,大陸尤其是沿海地區的時間已經不多。
新聞辭典/人口紅利&劉易斯拐點
「人口紅利」是指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大,人口撫養比低,社會負擔輕,利於經濟發展。
「劉易斯拐點」是由諾貝爾經濟學家劉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於1972年提出的。他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由傳統農業部門不斷向現代部門轉移的工業化過程。
但隨著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向非農部門逐漸轉移,滯留在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將會越來越少。
剩餘勞動力轉移完畢之日,即所謂的「劉易斯拐點」到來之時。 (記者林則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