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桌子、一個電子秤,擺攤專收K金。近年到處可見的K金回收攤,到底有什麼名堂?如何知道業者報出來的回收價是否合理?
近2、3年來, 在很多菜市場、超市、百貨公司都可見到「K 金回收攤」的身影,吸引不少消費者上前探詢,或是直接拿著各式各樣的K 金飾品,請業者鑑定估價。
判斷一種資產的景氣位置,有很多種指標,社會面指標是其中一種,從K 金回收攤的出現,可以看出黃金目前的景氣位置嗎?對消費者而言,又要如何評估手中K金換到的現金是否合理?
台灣特有的現象
黃金的上一波大多頭是在1970年代,台灣當時還是黃金交易管制的年代,銀樓也只允許買賣金飾,禁止條塊交易,當然不可能允許街頭擺攤收購黃金。而且當時民眾買金、搶金都來不及了,把黃金拿出來賣的比例很少。
但是近10年來,金價拼命漲、台灣民眾則是拼命賣,壓箱的純金賣得差不多了,現在只剩K 金可以賣,因此K 金回收攤應運而生。而且1970年代的投資工具很少,黃金成為當時很重要的投資工具,現在投資工具的選擇性大增,不用像當年只能抱著實體黃金,K 金回收攤的出現,正好讓消費者「清倉」,一位資深業者表示。
台灣街頭的K 金回收攤,是一種有別於傳統銀樓的業態,而且只收購、不販售,由於黃金是由國際市場定價,不能只以台灣市場現象為準,所以必須觀察國外是否也有這種獨特的攤子。
業者表示,中國目前仍在瘋買黃金,忙著增加手中的黃金存量,街頭尚未看到K 金回收攤的蹤跡;亞洲或是中東等喜好黃金的國家,銀樓有販售、也有回收純金與K 金,但是沒有專營K 金回收的街頭攤子,因此這可說是台灣特有的現象。
主升段末期的徵兆
業者分析, K 金回收攤大量出現所透露的意義有幾項。首先是金價必須大漲到相當程度。K 金回收攤是在金價站上800至1,000美元後興起的現象,從本波多頭起漲點250美元起算,金價已經大漲2、3倍,因此刺激消費者想將手中的黃金變現獲利。
其次是業者仍然看好後市。賠本的生意沒人做,業者收購到手的黃金,如果無法轉手賺取更高的獲利,就會銷聲匿跡,也就是說, K 金回收攤是多頭年代才會有的現象。
但是較讓資深業者擔心的是,目前K 金回收攤的業者成分複雜,有銀樓商、盤商、廢金屬回收商,甚至外國業者也都來台淘金,「如果各路人馬都要搶進,也代表市場已到相當熱度,可能是主升段末期的現象」。而主升段末期結束後,必須經過一段相當幅度的價量修正,末升段才會順利開始。
過去台灣的小型銀樓不收購K金,即使是中大型銀樓,除非有自己的回收與提煉管道,而且是自家販售出去的K 金飾品,否則也是拒絕回收。因此消費者可以趁著K 金回收攤的出現,將手邊已經用不到的K 金飾品變現,將資金轉到高變現性的資產,或是跟黃金相關的投資工具,譬如黃金存摺、黃金基金等工具。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53 2012年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