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南韓以往都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襲時,南韓受創甚深,受到國際貨幣基金(IMF)資助,進行一連串改革,近年來脫胎換骨,陸續與歐盟、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使南韓競爭力大升級,與台灣在國際間的資金、產業、經濟競爭也更趨激烈。本報將從台韓兩國的國家競爭力、政府經濟發展策略、以及金融、科技、傳統產業等面向來剖析彼此的發展策略與競合關係,在南韓於國際經貿舞台上崛起之際,提供台灣突圍之道。
近萬名養豬戶日前在農委會前抗議政府開放美牛進口政策,臭雞蛋、豬糞滿天飛,開放美牛的龐大壓力,讓馬政府的民調支持度降到新低。但開放美牛,只是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談判的序曲。
政府甘冒民眾反彈的大不諱,急著與美方洽談TIFA,這是因為台灣與南韓競爭的優勢,正在一分一秒流失中。
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已在3月15日生效,南韓與歐盟的FTA去年中生效,去年兩岸經濟協議(ECFA)生效,一度讓台灣在國際競爭力評比取得領先,如今卻面臨新一波台韓競爭的強大威脅。
去(100)年發布的主要國際競爭力排名一度令人振奮,台灣排名不僅進步,而且,台灣領先南韓的差距拉大。如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去年公布的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排第六,領先南韓的第22。這是17年來台灣最好的排名
台韓勞工創造的附加價值也大幅拉近,去年台灣平均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首度超過2萬美元,行政院主計總處初步統計為2萬139美元,和南韓同為逾2萬美元的經濟體。
亞洲四小龍的名詞出現以來,台灣平均每人GDP一直領先南韓,直到2004年,被南韓超越,此後台灣幾近停滯,南韓則不斷成長。2008年金融海嘯後,南韓連續兩年倒退,台灣有接近追平的機會,只是這興奮沒維持多久。
南韓現在除了在「東協加三」、「東協加六」、「東協加N」皆可見其身影,南韓相繼與歐盟、美國簽定的FTA生效,進而和中國大陸洽簽。台灣因和中國大陸簽訂ECFA取得的優勢不僅將被南韓追平,而且在美國和歐盟兩大市場處於競爭劣勢。
當台灣產業界還只是把競爭對手瞄準三星一家南韓廠商,正愁該聯誰抗誰之際,南韓已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融入全球體系的經濟體。
僅以韓美FTA生效後的預估而言,南韓的GDP在未來十年可望提高5.7個百分點,創造35萬個工作機會。
美韓簽訂FTA後的最大好處是南韓有逾6,000項電子產品享有零關稅,其中也包括家用電器。南韓政府一份有關美韓FTA經濟影響的研究報告指出,南韓電子產業的全球出口未來15年將每年增加8.26億美元,同期間,進口額將每年下滑3,200萬美元。
台、韓出口產品嚴重重疊,經濟部評估,美韓FTA生效後,目前台灣對美出口有3,244項非零稅產品,約有118.39億元對美貿易額將受到衝擊,占我對美國出口比重達34.1%。
其中,受到中、高度衝擊及可能威脅產品,即將被南韓取代,計有1,211項,出口貿易額計34億美元(約新台幣1,004億元),占年度輸美出口總值9.8%,主要是紡織、塑膠、機械、金屬製品等。
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歸納,大體上傳統產業受的影響較大,輸美產品適用稅率越高,所受的影響越大。高科技產品所受影響較小,因為台、韓同為ITA(資訊科技協定)成員,適用零關稅。
就在南韓逐步融入全球經濟體之際,回過來看看台灣,不僅台美TIFA擱淺,台星經濟夥伴協議(ASTEP)觸礁,擬議中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八字還無一撇。
台灣與國際結盟腳步遠遠落後於韓國,將使得台灣產品在國際上適用關稅較南韓高,將影響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南韓可能又將拉大平均每人GDP與台灣的差距,還包括拉近國際競爭力排名。經濟部長施顏祥和尹啟銘都疾呼要加速ECFA後續談判,加速融入區域整合。
台韓競賽,不是只是宏達電和三星的競賽,這是場全面的競賽,台灣必須在落後的態勢下逆轉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