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金管會換裝上路。這個代表台灣金融發展史上重要變革的新機構,成立8年來,共花了納稅人294億元。組織改造的效益尚待檢視評估,但從「委員制」改為「首長制」後,外界期待金管會能有更大的改變,尤其提升金融產業的競爭力。今年3月,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向立法院財委會作業務報告時,提出「發展具兩岸特色的金融業務」及「發展以台灣為主的國人理財平台」,為未來金融業發展的兩大主軸策略,立委曾巨威就建議,「金管會應該要有大格局」,不但要看兩岸金融,更應該在全球金融發展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政府當年成立金管會的理想跟實際,基本上仍有落差。一位金融老兵說,最初是為了金檢一元化,後來搞到金融監理一元化,原本要仿英國金融監理總署(FSA)的公法人獨立機關,但最後是預算、人事都未能獨立。 成立後不久,金管會就因組織定位不明,行政院一度要將金融政策權拿到財政部,讓金管會成為僅有監理權的獨立機關,後來才又改為剛剛上路的新組織,將委員制改為首長制。
一位券商高層說,以成立檢查局為例,檢查局查出問題,還要移業務局處分,業者被檢查局問過一次,還要再被業務局質問一次;跟財政部的協調也不如以往好,最近的證所稅爭議,是一明顯案例。
金管會採委員會制,委員角色也不斷轉變。剛成立一、二年時,金管會9位委員大鳴大放,各唱各的調,被金融業稱為「九個太陽」。但最近幾年,委員未直接督導銀行、保險、證期及檢查等4大業務局,僅參與裁罰、重要或跨局業務的案件。
部會聯繫 可望加強
委員制的運作出現問題,有人認為金管會委員是「有權無責」,議案由委員會決定,被罵是主委承擔,其他委員放砲,卻不必接受外界檢驗。 不過,也有人認為,委員各有所長,參與討論能讓制度更周全。金管會主秘林棟樑說,像是南山人壽股權移轉案,多虧了委員一起審查,才能如此周延。
金管會將從委員制改為首長制,委員會轉為諮詢功能。委員會成員方面,新增財政部、經濟部、法務部等部會首長為兼任委員,可望加強部會間的聯繫。
新的組織架構,確實解決委員制的運作爭議,但新的組織架構真的可能提高監理效能,對金融產業發展更有助益嗎?答案仍待觀察。
金管會成立邁向監理一元化後,透過各種法令的整合,讓銀行、證券、保險等各業別的監理,儘量一致化,在避免監理套利上,確有成效,但外界更大的期待是,金管會能替金融產業帶來什麼新面貌。
擘劃藍圖 徹底轉型
金管會副主委吳當傑表示,金管會已經擬具「金融發展7 大策略」,包括發展具產業特色的資本市場、循序推動兩岸金融往來、推動金融市場與國際接軌等,以提升金融產業的競爭力。
吳當傑說,金管會已經把這7大策略,納入金管會102年到105年的中程施政計畫,具體落實推動,促進金融業的永續發展。
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中信金總經理吳一揆等人都認為,金管會過去帶領台灣金融機構,度過金融海嘯,並開放兩岸金融,對市場安定與發展,貢獻不容抹滅,但要正視國內銀行市占率零碎、非理性殺價橫行的不健康現象,除了「除弊」,更需要「興利」的措施,例如推動金融整併,才是解決銀行問題的關鍵。 不論組織如何微調,最重要的是金管會角色定位要明確,不能只是「監理」而己,要有更大的格局,改採首長制後的首任主委,有必要提出台灣金融產業發展藍圖,讓金管會徹底轉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