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賣比會生產製造來得重要,尤其是在不景氣的年代。隨著台灣消費市場日趨飽和、競爭越來越激烈,零售通路業者紛紛調整經營型態,到中國展店者亦面臨多重挑戰。
即使景氣再差,民眾還是得吃喝,生活必需品還是一定要買,因此,以便利、便宜為主的超商、連鎖超市、大型量販店等,就成了最不受景氣影響的產業。
台灣過去10年中,除了2008年因遭逢百年難得一見的全球金融海嘯,導致全年消費營業額低於前一年之外,其餘年度都維持微幅正成長。據經濟部統計,今年1?5月台灣零售業營業額還較去年同期增加2.65%,其中以食品飲料及菸草製品零售業增加6.78% 最多, 綜合商品零售業(百貨公司、大型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等)增加6.09%次之, 其他無店面零售業(直銷、網路及電視購物等)則增加5.18%。
其中,占整體營業規模最大的綜合商品零售業,去年比重達26.28%,今年市占率持續提升,1?5月營業額4169億元,以便利商店業增加12.23% 最多;其次為超級市場業,增加5.50% ;第3是百貨公司業,增加5.47%。
經濟部統計處科長黃麗靜分析,今年國內消費信心受歐債危機、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油電雙漲等因素衝擊,消費支出更加謹慎,以汽機車、服飾等品項受影響較大,但其餘日常生活所需的消費品受衝擊程度相對有限。
生活消費商機平穩 零售服務型態多元化
國內超市去年營業額為1431億元,年成長7.31%,僅次於百貨公司,近年擴點最積極的是本土的全聯,目前全台門市約600家;倉儲量販店年營業額達1671億元,年增長6.74%,其中唯一實施「付費會員制」的Costco(好市多),隨著銷售據點及會員數增加,營運水漲船高。
不過,由於台灣消費市場趨於飽和,零售業者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傳統雜貨店、小型業者因競爭力較差而逐漸式微,「大者恆大」才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而為了讓營業額可以持續成長創新高,業者也紛紛改採「重質不重量」的展店策略,尤其是透過豐富多元的服務,提高客戶黏著度及消費金額,以強化競爭力,其中又以統一超、全家等便利商店的「跨業態」服務模式最受矚目。
現在消費者走進統一超商或全家,幾乎可以一站購足所有的生活用品,從吃喝到家用品,以及提款、繳費、購票,所有食衣行娛樂通通一網打盡,尤其在統一超商的創新帶領下,複合式大型店擴點、店內島型櫃鮮食蔬果開賣,以及提供雲端購物、洗衣收送、無線上網、用餐區等服務,都是讓人驚艷的新作法。
統一超在台灣稱霸 下一個挑戰在中國
業者透過更多創新服務來補足成長缺口,其中有些(例如增設用餐區)效益雖仍未完全展現,但卻有助於吸引新客源,並且或多或少增加客人平均停留的時間及消費金額。
2011年國內便利商店營業額達2460億元,年增長6.74%。至2011年底,全台前4大連鎖便利店體系共有9788家門市,商店密度高居世界第一,其中統一超(2912)總店數4803家,市占率49.1%,穩居龍頭地位;全家(5903)則以2823家店數排名第2。但如果以營業額來比較,統一超與全家的差距其實更大。
統一超在台灣的起步早全家很多年,成立後歷經6年多的摸索調整,才開始出現獲利,從此營運穩定成長、沒有再出現虧損,加上統一集團豐沛的資源加持,讓統一超在營運及服務創新上長期保持領先優勢。不過,目前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於兩家在中國市場的競逐。
全家結合頂新(味全)集團在中國已深耕將近10年,統一超則於2009年4月才在中國開出第1家店,而且統一超在中國的營運目前仍侷限於上海,因此兩者在中國的營收差距很大。但儘管如此,全家跟統一超一樣,在中國的轉投資仍處於虧損階段,主要是因為在中國的開店成本(租金、薪資)持續高漲,何時能由虧轉盈尚不明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的全家僅持有中國的全家約18.3% 股權,而台灣統一超百分百持有中國統一超的股權,同時台灣統一超的股本是台灣全家的4.66倍。因此,兩者在中國轉投資的便利商店未來一旦開始貢獻獲利,必須依當時持股比例及股本實際換算才行。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59 2012年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