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不拉】 大家一提起DRAM產業,聯想到的都是鉅額虧損,龐大且無底洞的銀行聯貸,外加上公司派年年向股東伸手要錢的現金增資,甚至掏空公司資產的惡行惡狀!其實”DRAM股”在各行各業都有這樣的公司,只要不是取得利基市場的公司,都是遲早會陷入經營困境,只是令人沒想到的是,財經業的DRAM居然會出現在股本須達3億元的投信公司! 投信3億股本就會比較有保障? 20年前台灣只有4家投信公司時,只有海歸派的頂尖基金高手能夠進入投信公司,阿不拉還記得,我拿到一張光華投信的基金經理人名片時,我還端詳半天,期許我自己的名片也能如此燙金。那是投信最不可一世的光輝歲月,因為四檔封閉基金,淨值10多元,股價居然可以在人為炒作,籌碼完全鎖住下,飆上40多元。 後來在民國81年,主管機關開放新投信成立,國內投信家數從4家變成52家,越來越多人搶奪管理費用,在各家投信商品差異不大情況下,各種怪象也就應運而生。 幾大營運怪象 一直無法讓投資人放心 這幾年投信的操作操守問題已經比較獲得主管機關注意,但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經理人或研究員鋃鐺入獄,但其實背後的操守問題是一直存在,無法讓人很放心把錢交給投信,並不純然是台灣投資人比較習慣“股票自己來做”的問題,而是,弊端真存在業界中。 舉例來說,經理人在公司掛牌前以他人名義買進持股,掛牌後再高價再以基金買進,自己反向在高點出脫持股。例如說,上市公司認購基金,基金回饋買進該公司股票。例如說,投信高層收取券商回扣。例如說,投信配合主力買進各種奇怪股票。之前唐鋒(4609),投信高價買進,腰斬才賣出。 產業秩序經過整理 淘汰壞公司留下好公司 阿不拉觀察,財經業這種錢來錢去的產業,一定會有很多脫序,不規矩的事情發生,但投信最大的問題還不在各種操守亂象,最大問題應是在「績效不彰」。投信無法做空,如果持股低於七成則手續費收入必須打折收取。 投信經營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遇到空頭市場無法獲利,不能賣股票,還一定要高持股,也不是追求「絕對績效」,而是相對大盤跌的少一點、相對同業虧的少一點的獲利目標,無法滿足投資人的目標,我個人認為這才是經過這20年來空頭熊市多於多頭牛市,以至於投信施展不開的關鍵因素。 市場經過一陣廝殺後,很明顯看出2大趨勢,1、非大集團的投信已經很難繼續活得下去,2、投信市場的操守秩序在大集團的內控內稽制度監管下會比前幾年好一些,但對投資人已是遲來的正義了! 你的套牢基金該贖回嗎?期望有人找得到答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