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0日 星期三

感冒、流感分不清 就怕引起併發症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10/11 第36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編輯小語 健康你我他/我的憨慢… 母親總是說呀說
醫藥新知 腎病吃保健食品 小心變服毒
38歲就不舉… 原來高血糖高血脂
幹細胞研究有進展 血癌將有解
健康焦點 5天以上高燒不退… 恐是流感
感冒、流感分不清 就怕引起併發症
寶寶喝奶粉 易感染沙門氏菌

編輯小語
 
健康你我他/我的憨慢… 母親總是說呀說
菜根/新北市泰山/聯合報
這些年來,我常回老家挖竹筍。

從小就挖筍,累積不少經驗,但切筍部位拿捏並不容易。

偶爾,我也會凸槌,不是從太嫩的部位下手,讓筍少了一大截,就是從太硬的部位下手,挖出的筍並不能吃。

母親看了搖頭說:「唉!你這個孩子真憨慢。要不是我的腳不好使用,我就自己挖。想當年,我挖筍…」

話說當年勇的同時,她也耳提面命,教我一些挖筍撇步。

切菜,我也會凸槌,切得不好看。母親看了,忍不住說:「雖然我老了,但切菜還是比你行,切菜要…」我樂於受教,還笑著說:「阿母,您當然比我行,您吃過的鹽比我吃過的飯多,您走過的橋比我走過的路還多…」

偶爾,買到不好看的蔬菜、水果。母親說:「你長這麼大了,買菜還輸給我這個老人,真憨慢!浸過水的菜不要買,它很快就爛了;葉子乾乾的菜不要買,可能是昨天沒賣完的。水果要挑…」

當我找不到東西時,母親說:「你年紀比我輕很多,怎麼記性比我還不好…」

我邊找邊說:「阿母,偶爾想不起來是人之常情,您的記性比我好,一點都不老。」

讓老人家有話說,親子互動不寂寞。提到當年勇,又有兒孫傾聽,當然說得起勁。

 
醫藥新知
 
腎病吃保健食品 小心變服毒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聯合晚報
想消除疲勞、提升免疫力,近年來各種保健食品非常熱門。不過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警告,曾遇到民眾服用牛樟芝保健食品後,腎功能下降,建議慢性腎臟病患者要小心,最好不要長期服用。

江守山還列舉多項可能有健康疑慮的保健食品,提醒民眾謹慎使用。像是曾在台灣相當暢銷的海狗油,就曾被環保團體指出遭汞、重金屬污 染;另外,銀杏因為病蟲害問題相當嚴重,種植過程容易噴灑農藥,如 果產品沒有檢驗農藥殘留,恐怕危機重重。

另外,民眾常花大錢購買加入冬蟲夏草的營養品,但江守山表示,台灣的 土壤氣候無法種植冬蟲夏草,坊間常萃取的是「北蟲草 」的菌絲,跟冬蟲夏草成分並不一樣。

奇貨可居的野生牛樟芝,每兩要價7000到8000元以上,不少業者陸續開發保健食品,有的小小一顆就要數十元。但江守山表示,他接連遇到兩名腎臟病患,一名服用牛樟芝膠囊一個月後,腎功能下降,停用後就好轉;另一名同時服用牛樟芝及靈芝,除了腎功能下降,還影響凝血功能,身上到處淤青,他懷疑牛樟芝可能有腎毒性。

由於國內有數百萬名B、C肝帶原者及慢性腎臟病患,江守山建議,肝腎功能不好者特別需要謹慎,一般民眾最好也不要長期服用。

台北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裕仁最近以牛樟芝分離的化合物「馬偕一號」,研究抗癌藥物。陳裕仁說,雖然牛樟芝的毒性沒有文獻記載,但他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初步的萃取物確實對正常的白血球免疫細胞有毒性,必須以多道手續分離到非常微量的純化合物,才能去除毒性。

因此陳裕仁也不建議民眾自行以牛樟芝泡藥酒、燉肉、或直接水煮食用。至於量產的保健食品是否能去除毒性,要看業者的技術。

多年前首度發表牛樟芝科學報告的農委會林試所研究員張東柱則表示,沒聽過牛樟芝有腎毒性,不過他對牛樟芝被神話為萬靈丹,也認為「應該沒這麼好」。天然牛樟芝數量稀少,現在多半以人工培養。

張東柱也提醒民眾要留意,如果是來自絲狀的「菌絲體」,價格較便宜,跟牛樟芝成分並不一樣。即使宣稱成分是萃取自菇狀的「子實體」,除非作化學分析,從膠囊錠劑產品外觀很難分出真假。

 
38歲就不舉… 原來高血糖高血脂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38歲男子無法行房,不解為何自己身強體健卻有「難以啟齒的問題」,經就醫檢查發現,他血糖與血脂都嚴重超標,幸經治療後,已與太太恢復「性」福。

郭綜合醫院泌尿科醫師梁景堯表示,很多慢性疾病間彼此都有關連,高血糖可能造成血管的病變,而陰莖海綿體的動脈較細小,一旦病變可能出現勃起障礙,因此如有勃起問題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癥兆,必須特別注意。

這名男子並沒有特別肥胖,平日自認身體狀況良好,且只有38歲,從未想過會有三高的問題,但他最近半年與妻子行房時,不是很難勃起,就是中途癱軟,太太雖沒有抱怨,但他很怕影響夫妻情感,獨自到泌尿科就醫。

醫師檢查發現空腹血糖值達291mg/dL,正常應在100以內,三酸甘油酯更達650mg/dL,正常應在150以內,超標許多,經過藥物治療,加上運動與飲食控制,數值明顯下降,醫師再給與治療性功能障礙的藥物犀利士,行房問題也解決。

梁景堯表示,勃起功能就像男性健康的警示燈,只要勃起有困難,都應就醫檢查是否有慢性病,除了依照醫師處方的藥物治療,也應調整生活方式、戒除菸酒、適度運動,讓自己的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

 
幹細胞研究有進展 血癌將有解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日本學者山中伸彌與英國學者戈登因為幹細胞的研究獲得本屆諾貝爾醫學獎,同樣專注在幹細胞研究的成大臨床所助理教授江伯敏表示,山中的研究激勵了幹細胞的進展,相信在10年之內,血癌與糖尿病等疾病,將不再困擾人類。

成大臨床所積極發展幹細胞相關研究,最近延聘剛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病理學博士,專研幹細胞的江伯敏返台任教,而他目前進行的研究正是利用山中的概念,將皮膚纖維細胞轉為血球細胞。

他表示,過去認為人體細胞無法回復到胚胎時期的幹細胞,但山中利用基因植入方式,讓皮膚細胞變回幹細胞。

山中在6年前發表這項成果後,引起很大震撼,因為過去都靠從流產的胚胎中取得幹細胞,一方面來源有限,另方面移植到不同人身上,會產生排斥問題,使得相關研究發展很慢,但之後進展神速。

而既然皮膚細胞可變為幹細胞,皮膚細胞也可直接變成心肌細胞、血球細胞、肝細胞等人體各式不同的細胞,近年學者已成功研究出來,但距離實際移植到人體、在人體內新生還有一段路要走。

以他個人的研究為例,把人體皮膚纖維細胞,利用大腸桿菌或稻米的蛋白做為介質,分化出血球細胞,而國際間相關的研究很多,他認為最快能解決人類疾病問題的,應是血球與胰島素細胞的研究。

因為即使分化出心肌細胞,要如何進入人體,幫助心臟長出心肌、心瓣膜等,中間的關卡還很多,但血球與胰島素細胞,作用較為直接。

例如血癌患者進行骨髓移植,就能再生血液,未來注入從自己皮膚分化出的血球細胞,能幫助恢復造血功能,而胰島素細胞也相同,可協助胰島素分泌正常,他相信最慢在10年之內,人類一定能解決血液與胰島素相關的疾病問題。

 
健康焦點
 
5天以上高燒不退… 恐是流感
記者江詩筑/整理/聯合報
病例:苗栗縣頭份鎮7歲王姓男童因為咳嗽、流鼻水、呼吸急促、高燒,合併有肌肉關節疼痛、倦怠等症狀,原本在診所治療,服藥後並無好轉,持續高燒5天,日前到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後確診為流行性感冒,服藥後順利恢復健康。

頭份鎮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邱文維:每年10月到農曆年是流感高峰期,好發學齡兒童及65歲以上老人,流感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患者若五天以上連續高燒不退,或反覆發燒,就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學齡兒因接觸同學較多,加上經常處在同一空間,容易發生群聚感染,但若事先施打流感疫苗,可增加近七成的保護力。

流感不會致死,但主要的威脅在於誘發併發症,包括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等,尤其肺炎若未及時發現與治療,有可能轉變成細菌性肺炎,死亡率將提高2成以上,建議施打疫苗預防。

疫苗是「不活化」的疫苗,為三價成分包括A型、B型病毒株等,由於流感病毒幾乎每年發生一次小變異,每十年發生一次大變異,世界衛生組織(WHO)每年均會根據全球流行偵測情況,推測可能流行的病毒株,建議疫苗的成分。

接種疫苗後,少數人在注射部位發生疼痛、紅腫、發燒、倦怠等反應,但接種48小時內就會恢復,若超過2天仍有發燒的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檢查。

對蛋白質或蛋過敏的民眾及6個月以上的小孩,不建議接種,因過敏反應各有不同,輕者皮膚起紅疹,重則當場休克,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也應嚴加注意並就醫治療。

流感每年流行的病毒型別不盡相同,建議6個月以上、8歲以下幼兒及65歲以上長者每年接種1次,免疫效果可持續4至6個月,在流感季前開始施打,效力可到農曆年後,注射疫苗如同多一層防護罩。

 
感冒、流感分不清 就怕引起併發症
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聯合報
「哈啾、哈啾!」邊打噴嚏,邊流鼻水,喉嚨又痛,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大多數的人會認為:「我感冒了!」但這些症狀也可能是流行性感冒。流感和普通感冒,不僅是民眾,有時醫師也難以分辨。

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羅一鈞說,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造成普通感冒的病毒卻多達數百種,連A型鏈球菌都可能引發上呼吸道感染,「兩者症狀非常類似,有時很難一刀兩斷做區分。」

普通感冒症狀輕微,病程不到一周,幾乎沒有死亡案例;流感卻能在短期內大規模流行,並致人於死。疾病管制局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流感感染後出現全身性症狀,除呼吸道外,還可能出現突發性高燒、全身痠痛、倦怠感。

陳婉青進一步表示,流感病程長達兩周,由於全身不適,容易影響生活與工作。如果這些症狀發生在秋冬季節,醫師多半會認為是流感,而非普通感冒。

治療以症狀緩解為主

無論流感或普通感冒,治療都是以症狀緩解為主。內湖國泰診所胸腔呼吸科醫師巫慶仁說,除非是65歲以上老人或慢性病者,多數患者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且藥物療效也非百分之百。

羅一鈞表示,多數患者感染流感病毒或普通感冒後,可自動康復,只是流感高危險群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因此需特別注意。流感高危險群包含2歲以下幼兒、65歲以上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同樣都是打噴嚏、流鼻水,但羅一鈞建議,民眾如有初期感冒症狀,可就近至診所就醫,「很多傳染病初期症狀都類似感冒,千萬別輕忽小症狀而得不償失。」

 
寶寶喝奶粉 易感染沙門氏菌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研究發現,喝沖泡奶粉的嬰幼兒,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是喝母乳的兩倍。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易辰攝影
林口長庚醫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疾病管制局研究發現,喝沖泡奶粉的嬰幼兒,感染沙門氏菌風險是喝母乳嬰兒的兩倍。醫師建議,媽媽多餵哺母乳,可增加幼兒抵抗力。

研究團隊收集林口長庚、高雄長庚醫院與彰化基督教醫院,近四百名五歲以下住院幼童個案。與對照組比較後發現,喝沖泡奶粉與瓶裝水,是感染沙門氏菌危險因子;飯前洗手、餵哺母乳,則可避免感染。

研究主持人、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說,台灣幼童感染沙門氏菌,與環境、水源有關;像沖泡奶粉的水質遭汙染,甚至是奶粉製作過程不乾淨,都是可能原因。

黃玉成表示,沙門氏菌是接觸傳染,美國幼兒常因接觸受細菌汙染的兩棲類如烏龜而感染;但台灣幼童較少接觸兩棲類動物,卻仍有不少人感染,所以才會想研究一探究竟。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慶俊表示,沙門氏菌是典型病從口入,幼童感染後,會腹瀉嘔吐發燒,嚴重時甚至血便。沙門氏菌不耐高溫,超過七十度就會死亡。許慶俊說,父母只要用開水沖泡奶粉,幼童應不致感染,但許多家長貪圖方便,水都還沒燒開就泡奶粉,增加感染風險。

黃玉成指出,餵哺母乳可降低感染沙門氏菌風險。這項研究已發表於兒科傳染病期刊(the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黃玉成說,各國幼兒感染沙門氏菌原因不一,台灣仍以人與人接觸及環境汙染為主。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