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和機器人,是今年各產業老闆最夯的話題!不論鴻海或是上銀,他們都搶食這塊大餅,掛上鴻海和上銀牌子的機器人,已紛紛站上前線…..要對抗日圓貶值的壓力,要重拾台灣製造的榮譽,機器人和自動化將是台灣產業轉型升級,最重要的一場新戰役! 印著「FOXBOT」的草綠色機器手臂,前端是四四方方的鐵箱,旋轉「夾起」類似iPad的背蓋,然後再一片片地放在另外一台機器手臂打磨。一條長約二十五公尺的生產線上,一共三十多台放置、打磨的機器人,反覆前進、夾取、後退、放下,只發出輕微的機器手臂伸縮的聲音。偌大的廠房看來冷清,整條生產線,只有一位操作員,用簡易的按鈕控制機器人。 這不是未來世界,而是鴻海工廠的一景。鴻海已經有三萬台、約十五種的產業機器人投入生產線,它們稱作「FOXBOT」(取自鴻海英文Foxconn,和機器人英文robot兩個字),負責打磨拋光、沖壓、金屬加工、導光板成形、堆棧、鐳射加工等各項工作,從流出的資料來看,鴻海機器人已經開始為蘋果的iPhone和iPad進行打磨等部分加工。 鴻海三萬鋼鐵大軍上線 上銀機器人搶攻開刀房 不只是蘋果的產品,可以想像,在鴻海自動化重鎮、位於美國加州的綠白色廠房,可能也正在用機器人為谷歌生產最新潮的高科技眼鏡。 雖然三萬台機器人的規模,與總裁郭台銘「百萬機器人大軍」的理想相比,差上一大截,但「FOXBOT」的誕生,證明鴻海不再必須完全仰賴德廠KUKA,或日廠發那科的機器人,鴻海有能力生產自己的機器人部隊。 據了解,「FOXBOT」除了組裝外,連關鍵零組件都是鴻海或國內機構生產,如六軸機械手臂最重要的心臟──控制器主板,就是由台灣工研院出品,一年出貨給鴻海約兩萬套。 無獨有偶,滾珠螺桿大廠上銀的機器人,也開花結果了,但場景從生產線轉至醫院。一家醫院的醫師們,正在操作著印著「HIWIN」的機器人,模擬微創手術開刀,這款機器人正是由上銀自行研發,目前已交由醫院投入實驗測試階段,它的目標是要取代美國醫療機器大廠Intuitive Surgical生產、一台要價新台幣八千萬元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依照估計,一旦達到量產標準,售價可望低三至四成,甚至更多。 上銀除手術機器人外,還有晶圓機器人,董事長卓永財曾對外表示,上銀晶圓機器人準備在今年九月連線測試,估計年底出貨,而今年上銀機器人的出貨量,約達八百至一千套。而這些機器人,從滾珠螺桿到馬達,都來自上銀,不是「舶來品」。 原來,不論鴻海或是上銀,都有能力自製機器人!資料顯示,二○○七年一月十五日,鴻海的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就在中國深圳成立,隸屬於鴻海旗下鴻超準事業群,並在短短兩、三年間,開發出六個系列、約十五種的產業機器人,背後運籌帷幄的軍師,就是戴家鵬。 戴家鵬是業界有名的機器人專家,一二年郭台銘宣示將在台灣中部建立自動化創新園區時,他就已加入鴻海集團。戴家鵬在一九七八年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博士學位,曾在日本機器人大廠發那科和美廠通用合資的GMF Robotics任職,被郭台銘挖角後,擔任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副總,以及研發馬達等關鍵零件的賜福科技董事,替鴻海建立機器人部隊。 今年產值將突破一兆元 壓低造價成本、力拚舶來品 與郭台銘差不多同時,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掌握滾珠螺桿和線性滑軌兩大關鍵零組件後,也朝機器人與自動化產業進軍,他除了研發馬達之外,也併購以色列的驅動器廠商,從滾珠螺桿等機構系統,跨進最關鍵的驅動系統。 鴻海與上銀延攬人才、併購廠商,著眼的正是台灣製造的新機會!統計顯示,台灣自動化產業今年的產值,即將突破一兆元,成為半導體、面板這兩大製造業之外,另一個產值破兆元的產業,而且比外界預計超越兆元的時間,還提早兩年。其中智慧型機器人的產值,占比雖然仍低,但今年將逼近六百億元,估計到二○一六年,就可達一千億元。 「達文西機器人一台八千萬元,但醫師很常使用嗎?不常!」某天,上銀總經理蔡惠卿和她的醫師朋友聊天,意外發現,因為健保不給付,使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開一次刀就要二十萬元,「在我做生意的人眼裡,資產周轉率這麼低,實在太不划算了!」 但因為此種醫療機器人太貴(台灣約七七○家醫院,迄今只有十七家有裝設達文西機器人),而且只有極少數國外廠商提供手術機器人,蔡惠卿轉念一想:「為什麼上銀不自己來做醫療機器人呢?」蔡惠卿相信,以台灣廠商壓低成本的能耐,做出比八千萬元低的手術機器人,不是夢。 (本文節錄自425期財訊雙週刊)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財訊雙週刊》424期;訂閱財訊雙週刊電子版】 財訊雙週刊425期 其他專欄目錄: 兩岸產業殲滅戰》跟著兩岸贏家賺 六檔搭上換機潮 引進大錢潮 文學院教授的理財課》哲學系教授解構索羅斯 運用哲學致富 NFC千億商機》谷歌踢鐵板 沃爾瑪唱衰 台灣正起飛 地產特報》開發案帶動市場升溫 地上權基地衝出天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