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大陸今(18)日在深圳展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首批參與試點的635家深圳企業除知名的華為、中興與比亞迪,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也包括其中。大陸2011年選定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四直轄市,廣東、武漢兩省,以及深圳等七個點作為試點,預定今年起陸續展開碳交易試點。
將根據七點的運作情況決定是否自2015年推出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
碳排放量一般認為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而大陸碳交易試點展開之際適逢各項經濟數據出現增長放緩態勢,可能讓這項初起步的計畫面臨更大壓力。
率先展開試點的深圳,初期僅納入工業企業、大型建築等兩個耗能較大的行業,共635家企業與200棟公共建築參與,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約1億噸,超過2013年至2015年深圳碳排放總量40%。
根據2010年統計數據,被選定的635家的碳排放總量是3,173噸,占深圳碳排放量的38%,工業增加值占59%,經濟貢獻占深圳GDP的26%。目前僅知包括富士康、華為、中興與比亞迪等深圳代表企業。
中國廣播網報導,深圳副市長唐杰透露,第一筆碳交易價格預計在每噸人民幣30元左右,也就是在4.5美元至5.5美元之間,相當於美國加州碳交易市場碳價的一半。
各界對於大陸碳交易前景看法不一。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分析人士擔憂大陸可能也會步上歐盟面臨的碳排放量配額供過於求的後塵,且深圳已披露的作法仍不透明,外界不清楚會給企業帶來多大負擔。
諮詢公司湯森路透碳點(Thomson Reuters Point Carbon)的柴洪亮表示,目前僅知深圳計劃將涵蓋635家企業,但並沒有官方消息公布具體有哪些企業在列。
不過,國際排放交易協會國際政策主管史瓦茲(Jeff Swartz)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能走到這一步,「絕對令人矚目。」
雖然大陸提出了「美麗中國」的口號,但對於減排的態度也跟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一樣,主張氣候變化應是已開發國家應該負責的問題,反對犧牲自己的經濟發展。
根據澳洲氣候委員會估算,一旦中國的七個試點計劃全部開始運行,涉及的碳市場預計將覆蓋全球約8.8億人和全球約20%的排放量。
所謂的碳交易是設定一定的排放量上限並分配企業可以排放的額度,排放較少的企業可將多餘的配額出售給排放較多的企業,以此鼓勵工廠減少汙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