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紅、綠、白、黃,四川阿壩藏區的路上不時可以看到五色經幡在路上飄揚。在海拔3,000公尺的草原上,風輕輕拂過經幡,每吹動一次,無形的經文流瀉,意味著對行路人又一次的祝福。逐水草而居,2009年之前,這正是羅巴每天的生活,隨季節更迭走換草場,住在柳條編織的棚子裡,外面簡單敷上黃泥。但之後,他選擇賣掉100多頭氂牛,籌了人民幣20多萬元(逾新台幣100萬元),參與牧民定居計畫。
「快樂家園」-這是現在羅巴家的名字,也是一個360平方米(約108坪)大、有22個床位的家庭旅館,一天住宿費用約人民幣50元(約新台幣250元),在紅原縣色地鄉成為牧民轉型的縮影與典範。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四川第二大藏區,藏族人口占一半以上。但受制於區位、歷史、地理、經濟、社會等諸多因素,以游牧生活為主的牧民生活條件艱苦,除收入較低,飲水、看病不易,孩子教育也成為棘手問題。
阿壩2009年啟動牧民定居工程,透過直接補助、貼息貸款(由政府支付貸款利息)鼓勵牧民定居。
羅巴所在的色地鄉是紅原縣最大的鄉,面積比香港還大,但人口僅有6,000人,年平均氣溫攝氏-1.1度。現在全鄉1,453 戶中,已有985戶的牧民有了自己的定居房。
「以前(當牧民)都是算糊塗帳,搞不清楚自己有多少收入,只覺得手頭一直很緊。」普通話不好的羅巴用藏語說,在開家庭旅館後,生活穩定許多,不只有水有電,還可以享受很多公共資源,去年他的收入約人民幣5萬多元(約新台幣25萬元)。
「現在幸福多了。」羅巴說,他的兩個兒子現在在縣城讀書,每兩周他都會進城去看孩子。他在紅原縣藏文中學讀初一的小兒子達瓦佳措說,以後想當公務員。
在阿壩,流傳千年的逐水草而居仍是藏民生活方式之一,但有愈來愈多牧民選擇穩定的生活,從畜牧業逐漸轉往服務業,發展觀光旅遊。
今年要上大學的維瑪扎西,與20歲的表哥尕讓佳措趁著暑假,籌了人民幣5,000元在若爾蓋縣的熱爾大壩草原開了小賣店-或者是說小賣篷,設在政府發的帳篷裡,賣點飲料、零食與蔬果,旁邊的太陽能板正敞開著接收光能。他們的爸媽都還在放牧,表兄弟向爸媽借來一匹馬,除了賣東西,也向過往的遊客招攬著騎馬生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