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Daniel Ek)還是一個16歲的電腦迷時就應徵Google的工作,但因為沒有大學學位而遭拒絕。他說:「我有點沮喪,心裡想著『我會證明給他們看—我要創造自己的搜尋引擎。』」
後來證明這比他想像還難,所以他轉而在母國瑞典花了幾年時間成立一家線上廣告公司(所以也從沒念完大學)。2006年,他以200萬美元賣出這家公司的股權和相關專利。
成了百萬富翁的艾克當時23歲,為了重新尋找生活目標,他想出一個聽音樂的新模式,創立了一種讓垂危的音樂產業為之起死回生的數位串流服務—Spotify。
今年30歲的艾克向來對音樂和科技感興趣,他看到音樂業陷入一種矛盾的情勢:雖然消費增加,銷售卻在減退,他把這種現象歸咎於線上盜版。他和瑞典創業家羅連松(Martin Lorentzon)搭配,設計一套能讓消費者從網際網路合法取得音樂的方法。艾克花兩年拜訪音樂公司,終於爭取到他們同意授權音樂給Spotify以交換一部分營收。Spotify服務在2008年正式推出。
今日Spotify估值約30億美元,從廣告和訂戶收費獲利,付費使用者支付每月10美元欣賞沒有廣告的音樂。該公司有逾2,400萬名活躍使用者,和超過600萬名付費訂戶(比一年前增加一倍),且Spotify也是最受歡迎的臉書App。Spotify在2012年營收5.76億美元,但虧損擴大到7,850萬美元。
這套模式已經引來許多競爭者。今年5月,Google宣布推出類似的訂戶服務「Google音樂」。艾克說,這非但沒有傷害Spotify,反而是比較兩種服務的輿論讓Spotify生意更加興旺。蘋果不久後也宣布即將推出自己的音樂串流服務iTunes Radio。
艾克說,幾乎在每個領域,科技都正在降低創造和消費文化的障礙。錄製唱片在過去牽涉要組成樂團、找到音效人員和錄音間;現在則只需要一台電腦和一位歌手,甚至很快歌手也會變成多餘,因為各種混音同好的創作也漸漸蔚為流行。
他認為,音樂的流通很快將演進到甚至我們不需要決定聽什麼—我們的科技能根據我們在哪裡就知道我們想聽什麼音樂。我們去聽現場音樂會時,智慧手機能聽出曲目,並製作出既有錄音歌曲的播放清單,甚至手機將來有一天也能錄高品質的現場音樂。當在運動館或地鐵車站時,我們的裝置能偵測地點,自動播放我們喜歡在運動或通勤時聽的音樂。
有了網際網路當媒介,音樂不再侷限於聲音,也會有視訊和互動的潛力,雖然我們尚未善加利用。
艾克說,把線上音樂的體驗帶進行動裝置,使他得以接近全球聽眾,例如Psy(朴載相)在南韓原本就已受歡迎,現在因為他的歌唱影片廣為散播而成為「世界名人」。
出生於斯德哥爾摩郊外的艾克仍然一臉稚氣,態度仍然一如當年期待Google僱用的少年,雖然他的禿頭暗示已經有了一點年紀。他父親是一位汽車技工轉任的資訊科技工程師,母親是歌劇歌唱家之女,在他四歲時就送他第一把吉他,隔了幾年他就擁有了第一台電腦。
14歲時,艾克靠自學的程式設計為朋友架設網站,每件工作收費5,000美元,很快生意就好到他必須召募同學當職員。他把自己賺的錢全都投資在購買電腦遊戲和電腦設備。他後來創立的Utorrent,也成了最受歡迎的BT種子下載軟體之一。
現在Spotify瑞典公司負責研究與開發,母公司Spotify則設在倫敦。艾克在處理忙碌的公司事務之餘,也熱中於參加慈善工作,例如他近日才到衣索比亞參與在非洲挖水井的計畫。
艾克令人驚奇的是,他不斷把少年的奇想轉變成蓬勃成長的事業,而他宣稱這一切都歸功於一個簡單的策略:「我只是不斷問傻問題。」
(綜合外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