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森、呂愛麗 後PC時代的台灣電子產業,正處在此一關鍵時刻。過去台灣電子業靠PC崛起,在PC建立優勢,但隨著行動運算徹底改寫傳統個人電腦產業,台灣電子業的困境不斷擴大。於此同時,對岸的中國政府積極扶持當地資通訊產業,加上南韓奮起直追,使得台灣的挑戰愈形嚴峻。 後PC時代 電子業找出路 繼續代工?還是轉型? 不久前,個人電腦品牌宏�因為連續兩年嚴重虧損,被市場點名應與競爭對手華碩合併。起初,雙方陣營的態度顯得曖昧,宏�創辦人施振榮及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各別釋出「順其自然」「抱持開放態度」的訊息,讓大家誤以為雙A合併有望。然而,曖昧只維持了很短時間,宏�很快跳出來反駁。 宏�與華碩以代工起家,然後發展品牌。近年,兩家公司因個人電腦市場停滯甚至衰退,今年第二季出貨量減少11%,面臨成長瓶頸。身為台灣「PC教父」的施振榮曾一度表示,懊悔喊出將台灣發展成「科技島」的口號,導致台灣過於側重電子代工業。他預言,台灣要從代工轉型成品牌,還要再繳十年學費。 轉型的確不易,台灣到底還要不要繼續走代工之路,也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代工利潤微薄,當然要往更高附加價值的品牌發展;另一派卻說,代工仿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如果好好做,還是可以穩定賺錢。○八年從華碩分割獨立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即是第二派陣營的支持者。 但不論支持哪一派論點,個人電腦產業在行動運算破壞式創新的衝擊下,成長力道正在快速消失,儘管個人電腦不會就此宣告死亡,但產業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這是業界的共識。而在新興起的行動運算,以及各種新興起的破壞性科技中,台灣電子產業又可以在哪裡找到出路? 十二項破壞性科技關鍵報告 2025年世界變怎樣? 今年5月,全球頂尖的諮詢顧問與戰略智庫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發布了《破壞性科技:改變生活、商業與全球經濟的先進發展》(Disruptive Technologies: Advances that will transform life, business, and the global economy)研究報告,透過上百場的訪談,拜訪包括Google(谷歌)、IBM等企業的先進研究室,詢問各領域的專家及思想領袖,從一百多項未來具發展潛力的新興技術中,挑選出最有影響力的十二項破壞性科技,預計到2025年,將對人類生活及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影響。 在這十二項創新科技中,有部分目前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並且落實為日常的生活應用,不過隨著各項技術持續突破精進,以及更多應用的導入,這些創新科技還會有大幅度的進展。而根據麥肯錫的估計,這十二項創新科技每年所帶來的總體經濟影響,大約等於當前一到兩個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亦即介於14兆美元至33兆美元之間。 這十二項創新科技包括:行動網路、知識工作自動化、物聯網、雲端科技、先進機器人、自動駕駛交通工具、下世代基因體、能源儲存、3D列印、先進材料、先進石油和天然氣探勘及開採,以及再生能源。其中,排序愈前面的項目,預估的經濟影響規模也愈大。 掌握新趨勢和新變化 搭上順風車 未來大贏家 值得注意的是,麥肯錫指出,資訊科技是創新科技的重要推手。由於台灣在資訊科技產業占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想見,台灣在未來的破壞式創新中仍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其中,行動網路、知識工作自動化、物聯網與雲端科技,和資訊科技有直接的關聯,對經濟影響也最大。行動網路的一項特色是可穿戴裝置,資策會行動通訊分析師韓文堯認為,台灣的零組件產業,例如鏡頭、觸控IC、面板等,仍會是智慧型穿戴式電子產品的重要元素。…詳全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