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以來,中國幾個試點省市密集啟動碳交易市場;繼上海及北京之後,12月19日廣東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該省規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僅次於歐洲,成為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場。彭博新能源金融的分析師Charlie Cao點出,廣東是中國多樣經濟面貌的縮影,兼有富裕、貧窮、城市、鄉村、工業及農業等區域;新啟動的碳交易試點,可能是為2015年後推出全國性交易市場作準備。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表示,廣東啟動碳排放權交易代表中國碳市場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希望能為建立全國統一碳市場提供經驗。
身為全球暖室氣體最大排放國,中國在2011年推出碳交易試點政策,希望減少碳排放。第一階段選定深圳、上海、北京、廣東、天津、湖北及重慶等「兩省五市」進行試點,規範的碳排放量約8億噸。
今年6月中國第一個碳排放權交易所在深圳開市,迄今已有四個省市開始運作碳交易市場。
幾個試點省市建立的碳交易體系各有特色,廣東首批碳排放權管理和交易範圍納入電力、水泥、石化、鋼鐵行業的202家控排企業和40家新建項目企業,今年的碳排放量則限制在3.88億噸。未來還將把紡織、造紙及金屬等行業納入碳排放管理,但暫無時間表。
廣東省碳交易的配額分配以免費發放為主,有償發放為輔,2015年有償配額比率將由目前的3%提高至10%。另外,要求現有控排企業有償購買一定比率配額,並對新建項目實行有償購買准入制度,開啟配額拍賣試點。
12月16日,廣東舉行中國首次一級市場碳排放配額拍賣,共拍出配額300萬噸;19日啟動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二級碳市場,當天完成七筆碳排放權配額交易,交易量12萬噸。拍賣及交易單價為每噸人民幣60至61元。
另一方面,廣東也嘗試創新碳交易模式。19日當天,廣東首筆核證自願減排量項目及中國首個森林管理類林業碳匯項目都完成簽約,這些創新碳減排產品將逐漸融入廣東碳交易體系。
路透報導,除上海外,中國幾個碳交易市場的成交價格都高於歐洲。12月19日深圳及北京的交易價格分為每噸人民幣73.5元及50元,歐洲18日的成交價折合約人民幣41元。
碳交易帶來的潛在金融商機讓許多人充滿期待,中山大學地球環境與資源中心主任周永章認為,碳交易市場是廣州建設金融中心的重點,將與深交所形成呼應,「碳市場本質上將發展成為金融市場、期貨市場」。
不過,專家提醒,由於中國今年才開始碳交易,企業對整個市場還不熟悉,也不清楚官方訂定碳排放配額的依據,因此中國不同交易市場的價格差異,與個別市場排放權的稀缺性並無必然關係。
部分觀察家警告,長期而言,中國碳交易市場可能出現價格波動風險。美國洲際交易所集團(ICE)中國區董事黃杰夫強調,「對企業而言,最大的關注點是如何防範價格波動風險,這比哪家企業進行交易及成交量要重要得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