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何大一愛滋藥 打一針擋3個月


【讀小說•愛閱報】提供最新女性網路文學,內容涵蓋愛情、穿越……熱門排行不錯過,一同情話綿綿來說愛∼ 想告別爛英文?想讀懂英文新聞?【讀紐時學英文】週五發報,中英文逐段對照,讓你閱讀國際新聞還能學英文!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03/06 第394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何大一愛滋藥 打一針擋3個月
12歲以下兒童噩夢連連 易罹精神疾病
醫師說:白天壓力重 暗夜噩夢擾
新生兒過輕 長大易情緒障礙
百歲嬤異常出血 竟是子宮頸癌
下身無知覺 忘了變姿勢…脊髓損傷者小心褥瘡
看診、等推床人數…急診即時資訊 上網查就知
肝臟水泡 會變肝癌嗎?
健康焦點 女性瘋路跑 營養補給不可少
黴菌感染…腳趾甲變黑 手指甲也遭殃
「元氣開講」教不老操 長輩跳不累

醫藥新知
 
何大一愛滋藥 打一針擋3個月
編譯組/綜合報導/聯合報
愛滋病專家何大一等研究人員四日表示,實驗發現,為猴子注射長效型愛滋病藥物,可對病毒產生連續數周的防禦力,且效果達百分之百。這項發現可望在人類愛滋病預防方面產生重大突破。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疾病防治中心實驗發現,每個月固定注射抗反轉錄病毒藥物的猴子,對病毒具有百分之百的防禦力。何大一的研究團隊進行的類似研究,得出相同結果,並從猴子實驗推估,人類每三個月施打一次此藥即可產生效果。

醫學界二○一○年即知,健康的人若每天服用小劑量的抗反轉錄藥物,即能對愛滋病毒產生九成以上的防禦力,這稱為「接觸前的預防性投藥」。但多項臨床實驗顯示,必須每天不間斷服藥才能得到完整防護,但許多人做不到。若能改為每三個月肌肉注射一次藥劑,可能改變這情況。

在美國疾病防治中心的實驗中,六隻母猴每月固定施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可的長效型抗愛滋實驗藥物GSK744,另外六隻施打安慰劑,然後每周兩次將病毒注入猴子的陰道,結果前一組沒有任何一隻受到感染,後一組全部感染病毒。

何大一領導的洛克斐勒大學艾倫戴蒙德愛滋病研究中心,以相同藥物對十六隻猴子進行類似研究,結果一樣。何大一的研究團隊並從猴子血液和組織中藥物濃度,找出抗病毒所需的最低劑量,以此推估人類每三個月施打一次即可見效。

初步的人體實驗,今年底將在美國、南非和巴西等國對一百七十五人展開,更大型的臨床實驗則可能還要等好幾年。這兩項研究成果四日在反轉錄病毒年會中發表。

 
12歲以下兒童噩夢連連 易罹精神疾病
記者楊欣潔/台北報導/聯合報
孩童頻繁做噩夢或是在睡眠時突然坐起、尖叫,多會被帶去收驚;不過,最新研究發現,較常做噩夢或是夜驚的十二歲以下孩童,未來有較高的可能性會出現精神疾病。

所謂噩夢(nightmare)是發生在快速動眼期,經歷過噩夢的孩童清醒後仍會記得夢境的內容,並感到擔心、恐懼;夜驚症(night terror)則發生在非快速動眼期,兒童在睡夢中會突然尖叫、坐起,清醒後卻不記得睡夢中發生的事,夜驚症多發生在八歲以下的兒童。

刊登在最新一期《睡眠》(SLEEP)期刊的英國研究,觀察六千七百九十六名十二歲以下兒童,從兩歲半開始追蹤其睡眠情況,包含是否曾出現噩夢、夢遊、難以入睡或是夜驚症等,並在其十二歲時調查孩童是否曾出現過幻覺、妄想、思考中斷等精神疾病早期症狀。

結果顯示,深受噩夢所苦超過一年半以上的十二歲以下孩童,比一般孩童有高出三點五倍的機率出現精神問題早期徵兆;而出現夜驚症的孩童出現早期精神疾病症狀的比率,也比一般孩童多兩倍;另外,噩夢次數愈多,出現早期精神問題症狀風險也愈高,每半年做過兩次以上噩夢的孩童,也比其他孩童出現精神疾病早期症狀比率高出五成。

不過,實驗也指出,二歲半及九歲孩童有四分之三都曾有過噩夢,十二歲兒童有三成六比率曾做噩夢、夢遊、夜驚症等睡眠問題,但只有百分之四孩童出現早期精神病;研究推測,生活中的壓力也可能反應在夢中,建議家長可將孩童的睡眠障礙當成心理健康的警訊之一。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主任陳映雪說,十歲以下孩童腦部發育尚未完全,常出現夜驚症其實是正常的狀況,超過十歲以上才需要進行腦波檢查,只能說情緒上較焦慮或是壓力較大的孩童,的確也可能會惡化夜驚症的情況。

耕莘醫院精神科暨心理衛生中心主任楊聰財表示,孩童做噩夢比率較成人高,夢會受到生理影響,也與日常生活中創傷、壓力有關,腦部神經傳導組織、腦電波有異狀,像是兒童情緒障礙、癲癇或是成人的帕金森氏症,都可能會以做連續做噩夢來表現,當孩童受噩夢所擾一個月以上時,應特別留意孩子日常生活、社交情況,並適當的尋求醫師協助。

 
醫師說:白天壓力重 暗夜噩夢擾
記者楊欣潔、張耀懋/台北報導/聯合報
噩夢、美夢如何區分?

正常睡眠會由淺眠期進入深眠期,接著到快速動眼期,這時熟睡者緊閉的眼皮會像小老鼠般的顫動,只要仔細觀察熟睡時的枕邊人,就可發現那非常快速的顫動。

台北榮民總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周元華說,大部分的夢多發生在快速動眼期,近期的研究發現非快速動眼期也會做夢,而非動眼期的夢大多與工作、日常生活相關,但會較平淡也不容易被記得,快速動眼期的夢則較鮮明、天馬行空,也較易記得,噩夢也多發生在此階段。

周元華說,臨床上噩夢較易被記得,目前尚無學理解釋緣由;生活中遭受壓力及精神疾病前兆,多會反應在快速動眼期的夢境中,主要是因壓力、焦慮會影響安樂幸福情緒有關的血清素分泌,使得快速動眼期的夢會較負面。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泓洸說,若夢境內容較負面,身體可能會冒汗、發熱、發抖,可能會隨夢境內容而動作,例如做出踢腳等掙脫舉動,或是受外界環境影響驚醒,不見得是因夢中的內容太過驚恐嚇醒。

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胡朝榮說,噩夢應不是導致精神症狀的「因」,可解釋白天生活壓力過重的「果」。因此,若只是想盡辦法要減少噩夢,可能不足以解釋問題;最好去了解會做噩夢或夜驚症的緣由,再從源解決。

 
新生兒過輕 長大易情緒障礙
記者黃文彥/台北報導/聯合報
新生兒出生體重太低,尤其是女孩,長大後出現情緒障礙的機率也比較高,但是透過均衡飲食可能克服這項障礙。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李美璇針對國內兩千兩百八十三名,介於六到十三歲孩童的研究發現,出生體重低於兩千七百公克的女孩,比體重正常的女孩更容易面臨情緒障礙。

這項研究也提供那些早產兒父母彌補先天不足的建議:均衡飲食。

研究團隊發現,在平均分數十分的情緒障礙量表中,飲食品質較佳的女孩,比那些營養攝取不足,又經常喝含糖飲料的女孩,約降低零點九九到二點一八分。換句話說,均衡攝取營養素,以及少吃零食與含糖飲料,無論是在人際問題、沮喪、害怕或社會失調等情緒問題上,都能獲得改善。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任穆淑琪與輔仁大學醫學系,過去也曾追蹤台北市一百八十九名新生兒發現,太早出生及體重太輕的新生兒,長大後各項智商表現平均分數從未超過一百,遠低於正常的一百一十到一百廿。

另外,奇美醫院與成大醫學院也曾發現,懷孕廿八周早產,或出生體重低於一千公克的新生兒,約有百分之二有自閉傾向。

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建議,如果孩子出生體重太低,可以在滿十個月後添加堅果類的副食品,例如芝麻粉或核桃粉;也可以讓孩子多攝取南瓜、高麗菜,這些蔬果富含的鎂有助於穩定情緒。

 
百歲嬤異常出血 竟是子宮頸癌
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聯合報
101歲老婦下體出血,就醫被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成大婦產科醫師吳郁芃表示,子宮頸癌有高齡化及年輕化的趨勢,近期接到不少8、90歲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病例,提醒高齡婦女仍應定期接受相關檢查。

吳郁芃說,政府推動子宮抹片篩檢後,確實使子宮頸癌患者減少,但老年人往往自覺「已很久沒有性生活」,或覺得抹片檢查很麻煩,使篩檢率偏低,加上國人壽命不斷延長,相對使得老年族群患者增加。

這名101歲的老奶奶平日身體健康,最近因下體常出血,在兒子陪同下到成大就醫,卻診斷出罹患子宮頸癌第2期,經化療狀況不錯,人瑞在獲悉罹癌後很驚訝,「老公去世多年,怎還會得這種病?」

吳郁芃表示,子宮頸癌是因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後,經過數年到數十年演變為癌症,因現代人性行為年齡低,十多歲有性行為很常見,往往2、30歲就發現罹患子宮頸癌,加上年老病人也增加,成大近半年就有近10名超過70歲的患者,使子宮頸癌患者年齡有往兩極發展趨勢。

她表示,以各年齡層的女性3年內曾接受子抹的比率來看,30到69歲之間,大約有5到6成篩檢率,但70歲以上篩檢率卻只有29.4%,明顯偏低。老年婦女常有錯誤觀念,認為自己很久沒有性生活,應該不必做檢查,近期接獲的老年個案,就醫時都已是第2期以上,其中一人已第4期,從發現到過世僅數個月。

子宮抹片可篩檢出早期病變,治療效果相當好,如果不做抹片易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她建議,如果真的不願意做子抹,目前有新研發的乳突病毒檢測晶片,患者可以在家自己做,如果是陰性表示未曾感染,之後若都沒有性生活,就代表沒有感染之虞。

 
下身無知覺 忘了變姿勢…脊髓損傷者小心褥瘡
記者黃捷/基隆報導/聯合報
一般民眾普遍認為褥瘡大多發於行動不便、疏於照顧的老人,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卻接獲4例,是仍能照顧自己的脊髓損傷患者,因下半身無知覺,發現時褥瘡早已進入第三、四期。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威臣昨天指出,去年10月到院服務,共接獲5名長褥瘡的患者,除了1位是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其中4位是有自主能力的脊髓損傷者。

他說,脊髓損傷者大部分時間因坐在輪椅上,下身無知覺,無法感覺酸、痛、麻等警訊,容易忘了變換姿勢,生成褥瘡,發現時通常已進入第三、四期,表皮潰爛組織猶如「冰山一角」,深層肌肉、骨頭早已壞死。

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年約有6萬人死於褥瘡併發的疾病,如敗血症、骨髓炎等。

陳威臣說,預防勝於治療,從根本解決發病原因,久臥或久坐患者,至少2小時應變換一次姿勢,選用各種有減壓效果的床墊、坐墊,並勤於更換床單、衣物。一旦發現皮膚發紅、起水泡的褥瘡初期症狀,就及早就醫。

 
看診、等推床人數…急診即時資訊 上網查就知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聯合報
醫院急診有多擠?上網查就知道。各大醫學中心急診總是一床難求,有民眾身體不適到院後,只能躺在走道旁的推床上等床,苦不堪言。衛福部去年底要求各大醫學中心需在網站首頁提供「急診即時資訊」,包括等待看診人數、等待推床人數及等待住院人數等,作為民眾就醫前參考。

高雄榮總急診部主任萬樹人說,因醫學中心急診壅塞,許多民眾抱怨到了醫院才發現根本沒床,辦轉院又耗時費事,衛福部去年12月底要求醫學中心設置急診即時訊息,詳列是否已向119通報滿床、等待看診人數、等待推床人數、等待住院人數及等待加護病床人數等5個項目,民眾身體不適想掛急診,可先上醫學中心網站確認。

以高雄市為例,目前高雄長庚、高雄榮總、高醫、義大醫院等都分別在網站及急診出入口披露急診即時資訊,依各院不同,每十分鐘到一小時更新一次,高雄長庚急診昨天晚間就有127人等床,更有3人等待加護病床,高榮、高醫約有50人待床,沒床只能先在急救區等候;若連推床都沒有,病患就只能坐輪椅將就。

不過,有的醫院因病床容量尚稱充足,急診病患在一定時間內可獲得紓解,即使有的急診待床人數高達數十人,也沒有通報119滿床訊息,救護車照樣把病患送往急診,也造成待床數字永遠呈現滿床狀態。

 
肝臟水泡 會變肝癌嗎?
採訪整理/記者詹建富/聯合報
Q:媽媽最近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有好幾顆水泡,肝臟為何會長出水泡?會不會轉變為肝癌?

A:肝臟組織內長水泡,醫學正式名稱是「肝臟囊腫」,在解剖學上是囊狀構造,內部充滿液體,有如水球或水泡。

肝臟囊腫,可能單獨一個或很多個,如果囊泡數量很多,稱為「多發性肝囊腫」,患者通常在腎臟也會長出許多囊泡,與遺傳有關。

肝臟組織長出囊泡,成因不明,除了多發性囊腫來自遺傳外,可能是胚胎發育時期,肝內膽管在發育過程遇到阻塞所致,也可能與外傷有關,另有一說是幼年時期寄生蟲感染引起。

肝臟囊腫,從小顆到大顆都有,數目可能隨年齡增加,體積也有變大趨勢,水泡直徑若不超過5公分,大多不會有症狀,往往是接受肝臟超音波掃描時,才由醫師告知有肝臟囊腫。不過,這類囊腫大部分屬於良性,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不需治療,吃藥也無法讓腫消失或變小,定期追蹤即可。

大多數肝囊腫長在肝臟組織內,因此患者不會有任何不適,也不會因身體碰撞或擠壓造成水泡破裂。除非是囊腫變多且大到10公分以上,可能壓迫肝臟血管、膽囊或其他周圍組織,出現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此時建議以細針把囊泡內液體抽出來,或採取外科手術,缺點是幾年後會復發。

可以慶幸的是,肝臟囊腫雖然有「腫」字,並不是腫瘤,一般不會進一步惡化為肝癌,患者不必太過憂心;但為求慎重起見,建議有肝囊腫的民眾,還是要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

諮詢/好心肝門診中心院長王世晞

(本專欄每周四在健康版見刊)

 
健康焦點
 
女性瘋路跑 營養補給不可少
記者黃文彥/專題報導/聯合報
彩色路跑、螢光路跑,終結核四則有「核輻大逃殺路跑」,路跑儼然是近年最夯的全民運動,賽事場場爆滿。不少路跑活動更鎖定女性市場,紛紛推出女性專屬的路跑賽。

根據知名路跑網站「運動筆記」統計,今年的路跑賽事至少超過兩百場,平均每場路跑賽的參加人數至少有3千到5千人,最近一次的女性專屬路跑則是將在3月8日舉辦的「Running Queen」。

這些專屬女性的路跑賽,其實跑動距離不亞於男性,部分女性專屬路跑的長度,5公里已是基本,超過男性服兵役時,必須跑完3公里訓練的長度。

但女生與男生在先天差異上,女生身體肌肉量略低於男生,脂肪高於男性,這些先天差異讓女生的營養需求更顯重要,尤其女性總不希望路跑後鍛鍊成金剛芭比,而是期望能維持苗條身材。

墨西哥執業醫師Rocio Medina從事鐵人三項運動多年,她特別以自己經驗提醒女生,路跑時要注意營養補給。Medina表示,女性超過25歲後開始流失肌肉,部分研究顯示每年肌肉量以0.5%到1.5%的速率流失,這對於先天肌肉量比男生少的女生不利,建議運動30分鐘後應適度補充瘦肉、牛奶、香蕉等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

國內營養師也有相同看法,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建議,女性運動通常為了雕塑身材,不像男性以鍛鍊肌肉為主,運動後不見得要大量補充紅肉等高蛋白質的食物。

許多女性運動後以飲料代替茶水,補充流失水分,張斯蘭也特別提醒,慢跑後應該攝取高纖維的蔬果或白開水,雕塑身材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於台灣近年風靡的路跑活動,Medina特別鼓勵除了報名參加路跑外,若能每天運動15分鐘到半小時,就算時間不長,對於身體保健也有助益。

生理期別撐 運動要規律

熱愛路跑的女性不少,有人初次報名就向21公里半程馬拉松挑戰。但在運動教練眼中,若女性適逢生理期,其實不適合「硬ㄍㄧㄥ」跑那麼遠的距離。

台安醫院新起點運動中心教練李婉如表示,不建議女性在生理期從事高強度馬拉松。本身也是女性的李婉如表示,女生在生理期中身體比較虛弱、容易疲憊,雖然並非不能運動,但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不建議在當周從事半程馬拉松或全程馬拉松。

李婉如表示,適度與規律運動,可以讓女生面對生理期時比較舒服,也有些研究認為可改善經期不順等,但不宜勉強運動。李婉如認為,生理期當周,如果真的想運動,可視體能狀況,參加8公里或5公里路跑,騎騎單車也不錯。

多數女生參加路跑除了健康因素,也希望保持身材,不希望鍛鍊出蘿蔔腿;李婉如特別澄清,跑步不一定會造成蘿蔔腿,會導致蘿蔔腿多半是運動後沒有舒展肌肉的後果。

由於小腿在跑步時呈現收縮狀態,肌肉外形緊繃看起來就像蘿蔔腿,李婉如建議,路跑結束後不要立刻休息,適度作一些大腿與小腿的伸展動作,趁身體熱度還在時讓肌肉放鬆,就能向蘿蔔腿說掰掰。

針對近年的路跑瘋,李婉如也提醒,全民瘋運動很好,但千萬不要為了趕流行而參加,應考慮身體與體能狀況;另外,健康就像馬拉松一樣,重點在於規律,絕對不是參加一兩次路跑就能獲得。

 
黴菌感染…腳趾甲變黑 手指甲也遭殃
林揚志/馬偕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聯合報
小貞(化名)的大腳趾與食趾的腳趾甲,不知為何由暗綠色轉成黑色,她慣用深色指甲油,但最近卻察覺連手指甲都出現黑色的暈塊,於是到皮膚科就診。

皮膚科醫師將用指甲銼刀將指甲磨粉,並將粉屑一部分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一部分接種到黃色的試管中,兩周後,小貞被診斷為黴菌感染導致的「黑甲症」,小貞不禁疑問,黴菌感染不都是白色或黃色嗎?為什麼她的是黑色?

只要指甲片變黑,統稱為「黑甲症」,有時黑色部分可能蔓延至整塊指甲片,均勻全黑,也可能只有邊緣部分或從指甲片內緣向指甲片外緣形成一條黑色的直線,人稱「指甲黑色縱紋症」。黑甲症有時候會同時在手、腳趾甲出現,也可能左右側若干個指甲出現,顏色則可能有深黑、棕黑、灰黑或紫黑。

追究黑甲症來源,歸納如下:

1.血塊鬱積:如指甲下出血。

2.黑色素製造增加:如痣、黑子、惡性黑素瘤。

3.口服藥物引起:例如愛滋病口服治療藥AZT、青春痘口服治療藥四環黴素、癌症化學治療藥物等。

4.黴菌感染:特殊的黴菌會產生黑色素。

5.全身性疾病:如愛迪生氏症、庫興氏症候群、甲狀腺亢進、血鐵質沉著、低白蛋白血症、紫質症、愛滋病、營養不良、維他命B12缺乏等。

6.外部因素:如咬指甲、指甲損傷癖、指甲異物、放射線紫外線照射、發炎後因色素沉澱所致。

7.生理因素:懷孕、種族(根據研究,77%的黑人到20歲會有黑甲症,到了50歲幾乎100%有黑甲症,日本人黑甲症的罹患率約10至20%)。

8.症候群:珀茨-傑格斯(Peutz-Jeghers)症候群、Laugier-Hunziker症候群。

9.其他皮膚病合併:乾癬、扁平苔癬、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黏液囊腫、波文氏症等。

造成黑甲症的原因眾多,但主要以上述前四項為最常見,臨床上皮膚科醫師首先依據黑甲症發生的部位(手或腳,單一或多發)、時間長短、進展速度、是否有合併身體其他疾病、抽血檢查排除內分泌疾病、查詢藥物史、做黴菌檢查、做指甲切片檢查排除腫瘤可能性等,需要花費時間做許多檢驗查明原因,如果病人能夠提供相關訊息給醫師,亦可以協助醫師排除若干原因,提高診斷率。

黑甲症的治療因發生原因而不同,若為血塊鬱積,會日漸消退;如果是惡性黑素瘤,就應立即切除;若口服藥物引起,則停止該藥物,症狀就會漸漸消失。黴菌感染者,則採外用或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全身性疾病或生理因素則不易根治,建議遇到指甲外觀出現不明原因色塊,應請教皮膚科醫師處理。

 
「元氣開講」教不老操 長輩跳不累
記者陳永順/嘉義市報導/聯合報

聯合報訂今年為「健康元年」,推出「元氣開講」系列活動,全台首場昨天從嘉義市起跑,發表全台第一支專為長者設計的「不老操」,參與長者笑稱,自己還年輕,這種活動多參加幾次也不會累。

嘉義市長黃敏惠指出,嘉義市是全台第一個推行高齡友善示範城市,也是WHO全球卅個友善城市之一,高齡友善城市並非老人故鄉、黃昏城市,而是有教育遠見及未雨綢繆的進步城市。

「元氣開講」全台第一場,昨天從嘉義市鎮天宮廣場開始,並發表全台首創「不老操」,中正大學運動競技學系教授李淑芳設計簡易平緩動作,從頭到腳的運動舒緩肩頸骨盤疼痛,更可增加肌力、心肺功能、關節柔軟度等。

黃敏惠、鎮天宮董事長賴旭星等人跟著長者一起作操,盯緊每一個動作,有人單腳提膝動作時,先是小腿抖動,接著步伐不穩向後傾,旁人立即扶住,阿公難為情的說,沒事,馬上站回來繼續跟著做,全程半小時做完,許多人笑開懷,直呼筋都拉開,舒暢啦!

聖馬爾定醫院復健師吳佩豫教導阿公阿嬤正確運動姿勢,現場還有全國少有的長者體適能檢測,兩分鐘就能看出心肺耐力,阿公阿嬤好投入。

台灣即將在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平均每五人就有一個是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年推出「活躍老化」—老有所為、老有所托、老有所養及老有所終四部曲,剖析台灣面臨「銀髮海嘯」襲來的各面向,「元氣開講」更與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合作推廣預防醫學與日常保健等。

「元氣開講」全台第二場今晚六點在嘉義縣梅山鄉玉虛宮廣場展開,慈濟醫院大林分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盧鴻毅宣導防治失智症,更結合卡拉OK、社區團體熱舞、健康量測等活動,備有點心和小禮品,歡迎參加。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