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盤也能大賺投資財?讓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怎麼做!
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家法馬(Eugene Fama)、席勒(Robert Shiller) 和韓森(Lars Hansen)三位學者共同獲得。他們憑藉自身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改進了股票、債券和房地產等商品長期走勢的預測方法,其中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指數股票型基金)是法馬極為推崇的投資商品。
近年發行量三級跳 北美占7 成規模
法馬指出,股價會立即反應可取得的訊息,因此一般投資人無法獲得超額報酬。真實的投資世界裡,也常是贏家少、輸家多,大多數人的績效無法擊敗市場。既然如此,能夠和市場同步反映的ETF,可以讓人輕鬆投資,而且容易判斷高低點,取得比市場平均值更佳的績效,達成不看盤也能賺的「諾貝爾獎投資心法」。
其實市場資金是最聰明的,在諾貝爾獎得主推薦之前, ETF 的交易早已風起雲湧,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ETF 的發行量和交易量快速成長,從不起眼的冷門商品變成投資顯學。
元大寶來投信指數暨量化投資事業群投資長黃昭棠表示,截至2013年9月底止,全球ETP (廣義的ETF)產品,總資產規模達到2.232兆美元,共有4937檔標的, ETF 管理分支機構有286家,全球49個交易所有ETF 上市交易。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北美地區發行量就占全球比例約45%,占全球ETF 資產規模的72.56%。
全球第1檔ETF 在1993年發行,距今已滿20年。一直到2009年底時,全球ETF 發行檔數也不過才1700多檔,但是才過了短短4年,現在發行量已經高達近5千檔,明顯可見近年投資市場動盪不安,讓ETF 發展三級跳的現象。
本刊曾經幾次介紹ETF 這項簡便好用的投資工具,深受讀者歡迎。ETF 的中文全名為「指數股票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簡稱為「指數股票型基金」。發行商拿到投資人的資金後,委由經理人管理,看是追蹤哪一種指數,便將資金配置在組成該指數的股票中。例如,追蹤美國S&P 500指數,那麼資金就買S&P 500的成分股。
追隨指數分散布局 風險低於股票
簡單來說,一檔ETF 就代表某一個指數,指數不再只是市場漲跌指標,而是轉變成具有流動性的資本證券商品。當ETF 鎖定一個目標市場,例如上述的美國S&P 500指數,經理人就一定要買指數的500檔成分股,權重也要類似,不能再自己選股票。根據統計,這樣的「被動選股」,可以擊敗同一市場中75% 的基金報酬率!
不過, ETF 的名稱雖然是基金,卻是在「證券交易所」交易,要透過證券商營業員下單,進出也和買股票一樣,與一般基金在銀行、投信或投資型保單的投資對象不同。
遠智證券資深副總裁宗建誠指出,ETF 有眾多優點。因為是在股票市場掛牌交易,價格隨時波動,也可以隨時進出,不像基金1天只有1個報價,相較之下, ETF 容易在波動大的時候掌握投資機會。而且還可以作為信用交易標的,能融資買進和進行放空,管理費用更比傳統股票型基金要來得低廉。
此外,因為採取被動式投資,不用擔心發生經理人選股失誤或操守的問題,績效會隨著追蹤指數一起變化,透明度高。相較於買單一個股,ETF 分散布局,風險自然也低很多。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NO.78 2014年3月號;訂閱Money錢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