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躍上新聞版面的「職業股東」黃雪芬,內在並不像外表譁眾取寵、綜藝化。縱橫股市超過二十五年,修煉一身越賺越美麗的投資心法。
有一群女人,她們打扮亮麗、舉止優雅,穿梭於各法說會。她們沒有正式的職業,專門以投資維生。省下買奢侈品、精品的錢,拿去投資賺報酬。再把賺得的報酬,撥其中少量買一只、兩只精品包,或做護膚美容犒賞自己,讓自己越來越美麗。
她們是台灣股市版的「渡邊太太」,以獨門的投資術縱橫股海,成為台灣證券市場一支中流砥柱。本刊特訪這個族群的代表人物,也就是具有「小何麗玲」封號的專職投資達人黃雪芬,暢談、分享她獨門的「美女投資術」。
外表打扮豔麗,一身亮閃閃行頭,綜藝色彩濃厚的專職投資達人黃雪芬,經常攻占新聞版面,敢說敢講。但一聊起投資心法,頗令人意外,黃雪芬心懷感念地說:「我投資賺到錢,只是多做點功課,還有運氣比較好而已。」
黃雪芬民國七十八年投入股市,在這之前,黃雪芬經營精品店維生,開店月收入達十萬元左右。因此黃雪芬很幸運地存到,可投入股市的第一筆銀彈。而當時國內股票市場活絡,只要敢進場布局,都能輕易獲利。黃雪芬第一筆投入資金約三百萬新台幣,約莫半年,她便輕鬆獲利七百萬。在高投資報酬率誘惑下,黃雪芬乾脆收店,專心鑽研投資方法,全心投入經營股市。當黃雪芬還是散戶新手的時候,多半跟從親友至交的推薦下單。黃雪芬說:「剛入場的時候,只要看到股票是漲停板,買下去通通賺,沒有賺才是奇怪的現象。」
美女投資術一:戒貪、穩守本金
黃雪芬擅長策略分析,並嚴守紀律做股票。她自信地表示,縱橫股海二十五年,即便2000年遭遇政黨輪替大崩盤,有60%的總資產押在股市,但她都能持守本金,不至於血本無歸。黃雪芬眼神堅定地說:「做股票一定要持守兩大原則。第一穩守本金,第二戒除貪念。」
黃雪芬認為,很多散戶投資人,敗在一個「貪」字。她舉例說明,2000年陳水扁獲選總統上任,受到政治氛圍因素干擾,股市指數「跌跌不休」,跌到只剩兩千點。她當時心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本金還在,將來都有機會扳回一城。由於大盤指數狂跌,雖然知道賣股即賠錢,但黃雪芬仍然不加思索,把手上能清出的股票通通賣掉,只求保命本金。黃雪芬感慨地分享:「做股票那麼久,阿扁上任那次股災,真的嚇壞我,都是好幾千萬在賠。」「我有很多散戶朋友,當時心裡面篤定,大盤指數一定會『跌深反彈』。甚至還妄想,反彈之後能倒賺好幾倍。沒想到股海無情,跌到一去不回。」
黃雪芬不貪,因此也很保守設立停利、停損點。黃雪芬認為,只要賺一倍,就差不多到停利點位置了。至於停損,她設定在七%上下,這也是許多證券分析師認為,相當安全的停損區間。
美女投資術二:靜態研究+勤跑公司
持守不貪、固本金兩大原則,黃雪芬更積極做功課。即便現在已經是老手級的投資達人,扣除掉參加法說會、拜訪公司的時間,她仍然每天至少花兩個小時做靜態研究,例如盯盤、看新聞,讀投資報告等等。也就是說,黃雪芬每天投入在股市的時間,不少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甚至,她有時候還超時加班,鑽研口袋名單內的股票變化。
每天早上九點開盤、中午收盤時間,黃雪芬儘量抓緊機會看股票標的的量價變化。而由於她持股部位,以電子族群最多,電子股又多是外資法人鎖定的對象,因此她也會特別留意外資報告相關新聞。黃雪芬俏皮地說:「外資喊多通常不準,可是外資喊跌,十次有九次都準。」「只要外資開始唱衰某支股票,我一定趕快賣。」
至於黃雪芬最廣為人知的參加活動項目,就是出席法說會和股東會。黃雪芬認為,靜態的研究,遠不如與公司派實地接觸來得重要。她積極出席法說會、股東會的目的,便是製造並增加,與公司經營者、管理者的黏著度,並藉此觀察、了解公司的運作情形。或者,查核經營者是否「心口一致」,釋放的利多消息事後有無出現等等。
美女投資術三:觀察人比書面資料準確
黃雪芬坦承,自己很少看財報。她篤定地說:「『人』才是最重要的關鍵,任何文書資料都可以造假和美化。」黃雪芬舉例分享,近年生技類股成為明星族群,但許多生技公司都是賣「膨風」的本夢比。而她勤出席活動所累積的公司派人脈,常常在狀況發生前,基於信賴度與友誼,會提早讓她得知內部消息以避開地雷。
例如,她曾經觀察到,某家生技公司明明股價正多頭漲高,但該公司與她友好的內部員工卻私下透露,財務長即將悄然離職,出現人事搬風現象。黃雪芬覺得事有蹊蹺,立刻出清該公司所有持股部位。果不其然,不久之後,那家生技公司便傳出惡性詐欺的醜聞,股價重跌不起。
美女投資術四:只看基本面 其餘免談
重視經營人脈的黃雪芬表示,她縱橫股海多年,仰賴的仍然是保守到不行的基本面表現。在各族群類股中,電子類股時常傳出「大利多爆發」的相關消息。黃雪芬持股電子族群最多,而她也直言,自己壓根不相信瞬間爆利多這種事情。她語重心長地分析:「公司上市、上櫃的目的,就是要吸取資金。公司派為了募資,必須創造題材吸引投資人,很多傳聞消息都只是『故事』。」「電子公司接單、備料、生產,大部份都是預期內的規劃進度,突然傳利多消息,往往虛假多於真實。」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720期;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