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北榮百例胰臟移植 糖友免打胰島素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carol的私房教養】為做童書的總編媽咪Carol從教養兩位可愛孩子的經驗及相處中,分享其最真切的心情與心得!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4/11/07 第411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北榮百例胰臟移植 糖友免打胰島素
高喊「凍蒜」傷喉 失聲求診增
防伊波拉 台東演練病患收治
健康焦點 我的經驗/B肝帶原 抽血發現肝腫瘤
專業觀點╱B、C肝帶原者 每半年追蹤一次
對抗大腸癌第三期 愛美讓她有動力
癌友單車環島 鼓勵快戒菸吧!

醫藥新知
 
北榮百例胰臟移植 糖友免打胰島素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聯合報
25歲的吳叡明一歲時被診斷患有第一型糖尿病,所以從小就得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上個月接受胰臟移植。現在體內有兩顆胰臟的他說,以前羨慕朋友吃甜點,現在他也可以嘗奶油蛋糕的滋味了。

吳叡明是台北榮總第一百位胰臟成功移植案例。他說,以前每天要打四次胰島素,但外出時常找不到乾淨場所打針,外食也不易控制,他曾因低血糖在家昏倒三次。聽了病友分享胰臟移植後可以不用再打胰島素,決定接受手術。

為吳叡明動手術的北榮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指出,接受胰臟移植手術者大多是無法製造胰島素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這些病患常因血糖過低或過高而危及生命,對求學、就業與日常生活造成困難;但患者移植胰臟後兩小時,血糖值就能明顯正常,雖然得服用抗排斥藥,但未來不必再打胰島素。

胰臟移植是器官移植手術中難度較高的手術。石宜銘說,胰臟附近有大腸、十二指腸等,血管連結多,取出捐贈者器官就不容易,移植給受贈者手術難度更高。

但北榮通過胰臟移植人體試驗計畫後,自2003年9月首次手術至今,平均每月做一次胰臟移植,成功率96%,成績優於美國聯合器官分配網絡的統計,日本長崎大學去年也派醫師前來取經。

北榮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王心儀說,國內目前等待胰臟移植患者約90人,大部分合併腎衰竭,也需要換腎,但等待換腎者7千多人;胰臟移植患者通常先接受胰臟移植,相較歐美能同時多重器官移植,患者較為弱勢。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前主治醫師、現為台中大里仁愛醫院高級顧問趙世晃,在1994年完成亞洲首例胰腎移植,他表示,胰臟移植可永久治癒第一型糖尿病,但由於國內器官捐贈風氣不佳,加上第一型糖尿病患可以繼續打胰島素、洗腎治療,並沒有心、肝或肺移植手術那麼迫切,因此國內胰臟移植的個案並不多見。

趙世晃說,由於重度糖尿病是引起心臟病、中風、尿毒症、失明等可怕疾病的元兇,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大大降低,甚至因重度糖尿病所帶來的合併症而提早結束生命,唯有預防或改善重度糖尿病的合併症,或選擇胰臟移植,有其需要。

 
高喊「凍蒜」傷喉 失聲求診增
記者郭宣彣/彰化報導/聯合報
高喊「凍蒜」傷喉嚨!選舉倒數,候選人造勢活動越來越多,大家高喊「凍蒜、加油」,導致聲帶受傷「燒聲」、喉嚨痛。彰濱秀傳中醫師林旻穎表示,最近因聲音沙啞、喉嚨腫痛求診病患增加2至3成,他提供中藥茶飲藥方,讓民眾自行烹煮保養喉嚨。

林旻穎提供潤喉中藥帖,每帖僅50元,包含羅漢果1顆、陳皮2錢、枸杞2錢、生甘草1錢、麥冬3錢、黃耆2錢、胖大海3錢,3500cc開水煮沸再小火燜煮20到30分,可作為平日保養喉嚨的良方。

林旻穎表示,最近不少病患因「失聲」求診,看診時只能用氣音說話,一問之下才知原來是參與選舉造勢等相關活動,大聲說話助選拜票,因喉嚨瞬間用力說話造成聲帶撕裂傷,導致聲音沙啞、或喉嚨腫脹、疼痛,最好的恢復方法是休息約2周時間,會有明顯改善。

林旻穎說,聲音沙啞在中醫上稱為喉瘖,因選舉大聲高喊造成聲帶受傷屬於急性喉瘖,要盡速就醫對症下藥外,平常要少量多次喝溫開水,少說話,說話候盡量要把腔調放平、拉長音,避免說話急又快。

中醫師劉淑浚表示,若是因感冒引起沙啞,經藥物治療約1周能改善;民眾平日可適度輕按頸部喉嚨附近的人迎穴和下巴的廉泉穴,以及手掌虎口處的合谷穴、手腕的列缺穴。

 
防伊波拉 台東演練病患收治
記者謝龍田/台東報導/聯合報
台東縣昨天舉行「伊波拉病患收治演練」,「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負責檢傷、消毒及管制交通作業。但專家討論認為,外層防護衣如何脫才安全是關鍵,目前還沒找到最安全的「脫衣法」。

台東縣衛生局長盧道揚說,國內從未處理過伊波拉病患,這與收治SARS病人不同,醫護人員要穿2層防護衣。第2層防護衣在處理過程被汙染,事後如何安全脫下、不釀成傳染才是重點。

全球伊波拉病毒有擴散趨勢,往來台東的國內外遊客多。因此衛生局結合醫院、消防、檢疫、境管等單位昨天在台東醫院進行演練及觀摩。

演練模擬有人疑似感染伊波拉,隨即啟動因應機制;患者不能自行就醫,在東部管制中心等權責單位安排後,由醫護人員著防護衣檢傷及收治。

演練人員洗手消毒、戴手套、口罩、面罩、穿2層防護衣鞋,如履薄冰。即使是在醫院周遭管制人車進出的工作人員,也一一穿上防護衣,避免有人遭波及。

伊波拉病毒的致死率高,連醫護人員也聞之色變;部分醫護人員曾經歷SARS、禽流感等防疫工作,但沒遇過伊波拉,所以特別留意因應之道。

盧道揚說,碰到伊波拉患者不要驚慌,要依因應步驟收治,不能閃失。防護裝備很重要,尤其是口鼻臉的防護輕忽不得。「我們對演練還不滿意,會繼續練習」,專家認為防護衣的脫法不夠穩妥,將找出最安全的脫法。

 
健康焦點
 
我的經驗/B肝帶原 抽血發現肝腫瘤
張榮豐/台北市/聯合報
我51歲,爸爸是B肝帶原者,我在20多歲捐血的時候,也發現自己是B肝帶原者。但我沒有太在意,心想反正沒藥醫,就多運動、保持健康就好。

直到今年3月間聽到廣播,肝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說有免費篩檢,向太太提起,但沒有採取行動。第二次再聽到相同的廣播內容,心想既然免費,去看看好了,便拉著太太到好心肝門診抽血檢查。

抽完血,還沒接到報告,就接到護理師電話。說我的胎兒蛋白指數很高,達780,叫我趕快回去照超音波。排了時間從南部回台北複檢,意料發現體內有一顆2.6公分腫瘤。

我很感謝那位護理師,但心想「有這麼嚴重嗎?」護理師很熱心,積極幫我安排轉診到台大醫院,還幫我在門診前排到電腦斷層,我這才知道事情的嚴重。照完電腦斷層,的確發現我的肝腫瘤是惡性的。

一開始心情難免往不好的方向想,像還可以活多久?會不會復發之類?但心情沒有太大起伏,乖乖接受醫師安排做檢查、治療,相信醫師會把我醫好。太太說的有道理:「擔心又不會好。」所以我們一家都樂觀面對。

到台大後,醫師說,肝腫瘤不大,位置也適合用電燒治療,但因為一開始沒有健保病房,還要申請健保給付,建議我等到健保病房再治療。5月中接受電燒治療,過程很快,約3個小時就回到病房,之後幾天就躺在家裡休息,偶有發燒,體力慢慢恢復後,再度回到南部工作。

我檢查出肝腫瘤後,趕緊鼓勵我的八個姑姑去檢查,所幸都沒有大礙。孩子則在出生後就有打疫苗,所以比較不擔心,但我太太還沒去檢查,我一直催她快去。

現在我每個月回診追蹤一次,醫師說,若各樣指數穩定,三個月追蹤一次就可以了。

 
專業觀點╱B、C肝帶原者 每半年追蹤一次
採訪╱吳佳珍/聯合報
張先生的治療過程,是標準治療程序,抽血後發現胎兒蛋白過高,建議回診照超音波做初步診斷,再照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確認。

肝腫瘤不大且位置合適,通常建議電燒治療,去除腫瘤,無法電燒的病患則考慮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情況穩定後,視臨床情況,1至3個月追蹤治療效果。

張先生幸運在腫瘤還小時發現,B肝透過血液或體液傳染,有明確家族史,例如母親有B型肝炎,有可能垂直傳染給小孩,或張先生的父親是B肝帶原者,若配偶為B、C肝帶原者,也建議接受基本篩檢。

B、C肝帶原者轉變成肝硬化、肝癌,一般來說約需要30年,有人終其一生都停留穩定在帶原的階段,但也常見有人因飲酒過量,或免疫低下等,提早惡化成肝癌。根據統計,B、C肝帶原者,約二成出現肝硬化,肝硬化族群中,每年約有1%至4%轉變成肝癌。

肝臟發炎沒有感覺,所以建議B、C肝帶原者,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肝癌一旦出現症狀,通常已到後期或腫瘤過大,若壓迫到膽管可能造成黃疸,也可能使腫瘤破裂,造成內出血及腹痛等。而且如果出現惡性腫瘤,表示細胞已經向不好的方向走去,即使做了電燒,也要密切追蹤觀察治療效果以及是否有復發情況。

張先生提到做完電燒治療後有發燒現象,若是治療剛結束後的發燒,主要是因為體內器官的發炎反應,通常會慢慢好;但若是治療後數日才出現發燒,則要特別注意可能有感染情況發生,建議回診檢查。

諮詢╱好心肝門診中心肝膽腸胃科副主任蔡宛玲

 
對抗大腸癌第三期 愛美讓她有動力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聯合報
「當時只想跳樓」,今年40歲的蘇怡芳,說起醫師宣判她得到大腸癌當下的心情,沒有家族病史、飲食正常、甚至排便也正常得讓她自豪,突然被宣判罹癌,經歷絕望、振作,如今出書分享心路歷程。

兩年前,蘇怡芳在公司體檢中發現自己大腸中有腫瘤,但她不相信也未治療,直到在家中突然昏倒送醫,才知是大腸癌第三期。當時覺得自己沒有希望,想打開醫院窗戶結束生命,所幸醫院的窗戶無法完全開啟,護理師及時出現要她填手術同意書,阻止了可能的悲劇。

開完刀進入化療階段,蘇怡芳每到診間就開始哭,也拒絕醫師請社工來幫助她,直到因化療藥物而月經不順,才讓愛漂亮的她重新振作,一心想著「要比從前更美更健康」,開始認真保養、運動、吃健康食物等全方位照顧自己,甚至在化療期戴假髮出國玩,終於順利完成化療,近三年追蹤都沒有復發跡象,她表示,不要只把自己交給醫師,健康的心態是走過癌症治療的關鍵。

「親友團的支持很重要」她也說,化療中的病患求生意志很薄弱,如果要鼓勵癌症病患,不要一開口就數落「你當初應該如何如何……」或「早知道就如何如何……」,只要堅定地讓她知道「我會在身邊幫你」就是很大的支持力量。

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吳昌杰表示,大腸癌的前期沒症狀,且愈來愈多飲食正常、生活型態規律民眾也可能出現大腸癌,可能是環境存在的致癌因子造成,只能靠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及接受大腸鏡檢查,以利早期發現。

 
癌友單車環島 鼓勵快戒菸吧!
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聯合報
40多位癌友騎著單車出發環島,歷經10天、一千多公里路程昨終於回到台北,此趟除了鼓勵癌友運動,也呼籲民眾戒菸抗癌。罹癌失去聲帶的林家修就因吸菸付出慘痛代價,花了兩年才學會用食道語說話。他鼓勵民眾盡早戒菸,莫不見棺材不掉淚。

今年52歲的林家修菸齡32年,46歲那年被診斷出下咽喉癌。當初以為只是感冒,但一個多月不見好轉,醫師為他檢查後,建議他轉診至大醫院,切片後竟已是第四期,如同青天霹靂。

失去聲帶對林家修的生活造成偌大衝擊。因為聲帶一旦被切除,無法和外界溝通、也無法工作,家中經濟壓力又大,他有一陣子常常去海邊,有輕生念頭。

但因親友支持,後來他下定決心面對,到無喉學院學習食道語,前期光是發出「ㄚ」,就花了一年多。有很長一段時間,他天天對著樹練習發聲,卻因發不出聲音而感到挫敗,只能抱著樹大哭。

前前後後花了兩年,他才終於學會用食道語一字一句慢慢地說。如今,林家修不只生活健康,也開始運動、加入台灣癌友單車運動協會,還拉了一些心灰意冷的罹癌朋友一起參加,慢慢調整生活。因付出慘痛代價,如果遇到老菸槍,他都會勸對方趕快把菸戒了,以免步他後塵。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說,吸菸者的罹癌率高出非吸菸者2到27倍,因此戒菸是抗癌的第一步,鼓勵民眾趁歲末黃金期戒菸,也呼籲民眾勿因戒菸失敗就放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