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pple)上周公布財報,表現亮麗,供應鏈類股帶頭上攻,指數反彈直逼季線8768點位置,周一(25日)受美國債務協商瀕臨破裂,電子股成為獲利了結的標的,盤中指數一度重挫百點。
電子與大盤指數關係式微
法人指出,從融資餘額逐步減少至2700餘億元觀察,顯然從前波低點8410點強彈以來,不少散戶投資人已經下車,這一波的反彈大都集中由法人所著墨,因此市場解讀市場籌碼穩定,其實不然,因為現階段法人也分多空不同與投資標的差異的調性,因此區間震盪仍大,上攻無力,下跌也有支撐。法人指出,時序邁入半年報發布期,電子股的疑慮勢必須待第2季淡季的財報訊息消化完後,才會走入基本面的旺季熱潮,因此短線上電子股的走強僅能視為跌深反彈,當然電子股的多空走勢,還是會牽動大盤指數的強弱。
理周投研部指出,從加權指數和電子指數關係(見附圖)可看出,兩者正相關程度相當高,從1996年至目前,台股走勢與電子指數有著亦步亦趨的關係,高低點幾乎在同時出現。甚至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電子指數率先台股打底,之後更在1999年成為引領台股向上挑戰萬點的主流類股,最高點來到10393點。一直到2007年之前,電子類股一路以來幾乎都是帶動台股指數成長或修正的關鍵類股。
但從2008年後,情況有了些微改變,2008年初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屢屢創高的背景下,台股自2008年初,至當年反彈高點5月20日的9309點,電子指數漲幅並未如同加權指數一樣亮眼,2008年當年度加權指數由最低點7384點反彈至最高點9309點,反彈高度約為2007年底跌勢的77.77%,但對比電子指數,從最低點279點反彈至最高點352點,反彈高度僅有54.89%。而金融海嘯後,2009年股市起漲以來,從去(2010)下半年,也可發覺電子指數今(2011)年高點僅略過去年初高點,漲幅不如加權指數明顯。
電子、金融與非金電三分天下
這現象意味著台股在結構性出現了些微的改變,也就是說,電子股雖仍具指標性,但其多空影響大盤走勢的力道有逐步衰退的情形,尤其自ECFA簽訂後更為顯著,多檔傳產類股反而與大盤走勢愈來愈貼近,尤其金融股與中概內需通路成為緊貼大盤指數的主流股。理周投研部表示,可見從2009年起,台股的權值結構已有了相當大的質變,從過去電子類股一枝獨秀的情況,對比2009年後,台灣加權指數實際上已較接近電子、金融、非金電(傳產、中概類股及其他)3大成分類股三分天下的局面。這項改變最主要的因素,是在ECFA宣布和實施後,台股投資人在於兩岸政策影響下,較為偏多看待金融、傳產與中概類股,以至於從去年以來,台股實際上主要是由非電子類股帶動下,挑戰今年第1季高點9220點。
另外,統計台股自2006年截至目前,當加權指數呈現大幅拉回時,同時間電子指數的表現,若不計2008年空頭走勢,台股平均跌勢約有8周,平均跌幅則是15.73%;而電子指數平均跌勢周期與跌幅各為7周、18.19%。
本波台股從4月高點9099點起跌以來,至波段低點8410點已有12周的時間,電子指數亦來到7周的平均下跌周數,可說是已滿足大盤與電子指數跌勢的時間測幅。因此隨著今年第4季景氣走揚,以及消息面上歐債、美債問題即將獲得解決,都將可望清除國際股市乃至於台股的疑慮,帶動股市於第3季末上攻,因此當前大盤於8600點上下震盪打底時,逢回即是買點,第4季台股將有亮麗走勢。
如果按照上述觀點,短線挑股仍應偏重傳產,電子股則應著墨具題材性個股較佳。理周投研部認為,此波強彈碰觸季線反壓非常大,且融資餘額大減後,幾乎短線呈現法人相互較勁的味道,因此資金配置宜1/3電子,2/3在非電子族群,且操作電子股風險性較高,宜小心謹慎。【完整內容請見《理財周刊》570期,請至各大連鎖書店/便利商店購買;或訂閱理財周刊電子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