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常春月刊) | | 除了開錯刀,可以不開刀而開刀,也是造成醫療糾紛的原因之一。40多歲的末妹及小平(皆為化名)在20多歲生育年齡時,因為子宮的問題,而被醫師要求進行子宮切除手術,由於子宮切除後,無法生育,末妹及小平只好選擇和已離婚、有撫養前妻兒女的年長男子結婚,並養個狗兒子、狗女兒,以輔慰心靈上的不足。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研究員邱宜君指出,其實,開刀有風險,即使是割盲腸、剖腹產都會有相關的風險或是併發症,做決定之前,一定要審慎地評估所有可能的治療方案。像是子宮肌瘤這樣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其實並非一定要開刀,但是有些醫院為了衝量,只要病人已經沒有生育能力和生育計畫,就會直接提議拿掉子宮。 常見的「金雞母」手術還包括了剖腹產。產婦在待產過程中,如果沒有獲得足夠的衛教和團隊支持,以致於對自然產程認識不足、不知如何因應疼痛而恐懼,加上醫院浮濫催生使得待產的過程更加痛苦……,最後,這些根本不適用剖腹產的產婦,才會「要求」剖腹產「順便」選時辰,並非如外界所說的,純粹是迷信或怕痛。 人工膝關節置換也不見得是必要手術。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病人的治療處置,會因病人找到的醫師而有不同的答案。就退化性關節炎的處置,有關節鏡手術、關節切骨矯正手術、部分關節面整形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多數醫師會依據個人經驗、個人的專長來說服病人,選擇醫師個人比較偏好的手術方式。 這一、兩年植牙的風氣頗盛行,醫改會也接獲不少植牙、拔牙的糾紛案例,不少民眾抱怨植牙前不知植牙費用昂貴,有費用上的爭議;也有的是對於植牙、拔牙後的成效不滿意,比如說咬合變差。邱宜君說,植牙、複雜性拔牙(例如智齒埋在牙肉裡面、牙齒橫著長)就像個小型手術,也有風險,不可不慎。 外科、婦產科、麻醉科,醫療糾紛前3名 呂紹睿語重心長地指出,他所看到有關醫療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最高的統計報告,大約是2成,但據他了解,實際的發生率應該會更高,因為很多的事實是被掩蓋了。他進一步解釋,各種醫療作業的細部環節實在太多了,不論是給藥、開刀,每個步驟都需要一再地確認,以避免發生錯誤。但醫療人員也是人,每天都在做習慣性的動作,很容易疲乏,偶爾犯錯是無可避免的。 邱宜君以醫改會接獲到的申訴電話分析,所接獲到的醫療糾紛申訴案件大多是以動刀的手術居多。過去曾有學者統計發現,外科、婦產科、麻醉科,是最常發生醫療糾紛案件的前3名。 其實,手術容易有紛爭和其特性有關: 1.手術對於人體的傷害性很大,如果結果不如預期,甚至出現併發症,當然就很容易發生衝突。 2.手術室是個封閉又神祕的空間,家屬又不在現場,病人又因為麻醉而處於無意識的狀態中,如果手術不成功或不理想,難免會引發病人及家屬的猜忌。 3.手術治療的專業度高,一般人難以理解,醫病對於手術的認知有差距,很容易產生誤解。 4. 手術醫療是一個團隊的工作,有許多環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會出現誤差。 以北部一家醫學中心的案例來說,曉雯(化名)的母親在施行過泌尿道手術後,由醫院委外的工作人員將曉雯的母親推到病房,未料,在將病床推往病房的途中,該名工作人員不察,曉雯母親的導尿管線被勾到,造成曉雯母親腹部出現撕裂傷,原本好好的一顆腎臟也被拉扯到,在急救的過程中,醫療人員只好將受傷的腎臟切除掉。曉雯的母親因為平白無故少了一顆腎臟,終日抑鬱寡歡,院方將過錯推到委外的工作人員身上。曉雯說,她們不怪院方,因為醫院的環節多,一不小心,就會發生意外,但院方高層遲遲不向她們家人道歉,還把所有過錯推到收入不豐的工作人員身上,這是讓她感到最不公平的地方。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