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台灣電子業正值起飛期,聯強也在這個時候發跡,從台灣出發,23年來,不曾間斷成長腳步,一路走來與台灣電子業共同成長,集團版圖也愈來愈大,如今不僅躍居亞太3C通路龍頭,更在全球四大洲布建據點,成為世界級的企業。攤開世界地圖,除了南北極和歐洲,其餘四大洲都可見到聯強的足跡。推開台灣總部資訊室的大門,聯強總裁杜書伍自信展示,藉由MIS(資訊系統)、內部語音、跨區視訊、監控這四大系統,聯強地圖上每個據點、倉儲的即時景況都一清二楚。
每年近十萬個小時的跨區視訊會議,聯強每天兢兢業業地維繫龐大通路的暢通,並且一路不斷挖掘延伸新通路布局,要以最快速度,傳遞最新科技。
聯強隸屬神通集團,1974年神通成立,是台灣首家電腦公司,隔年取得英特爾代理,引進台灣第一顆英特爾微處理器。
這是聯強的第一步,也是台灣資訊業的起步。
1980年神通成立聯通電子,專責電子元件代理業務,作為聯強的前身,自此深耕科技產品代理與通路,也見證台灣資訊科技產業成長,聯強總是當打破業界成規的領頭羊。
慘賠數千萬 學會風險控管
聯強現在已經是3C通路一方之霸,但在成長過程也曾面臨危機。當年電玩機台組裝盛行一時,突然遇到政府查禁電玩場所,市場風聲鶴唳,資本額僅300萬元的聯通,被倒帳款達2,000萬元、價值4,000萬元庫存滯銷。
這次意外讓聯通學到帳款風險控管、庫存管理的重要性,也暴露業務員磨練不足的後遺症,影響深遠,使聯強至今一路維持紮實的員工訓練,作生意不靠口頭、以發票為憑的堅持。
聯強資訊事業部總經理李建宗指出,聯強到中南部發展時,受社會風氣使然,很多經銷商逃稅,沒有發票的觀念,但聯強非要開發票,拜訪客戶時都被當成「瘋子」。
當時「通路商」還是個陌生的名詞,業務員為接訂單,拿含稅價格和未稅價格車拼,在困難中成長。「想做生意就會想方法,如作政府標案、找大型經銷商,慢慢找到機會。」
1988年聯通改組為聯強國際,命名時,特意加上「國際」二字,宣示企業的雄心壯志。1995年聯強的股票掛牌,更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專業通路商。
聯強從代理電子元件起家,1990年後陸續切入資訊、通訊與消費性電子等,形成四足鼎立的局面,以多品牌、多類別、多領域為策略,保持營運不受單一品牌或產品影響。
1992年聯強在北部成立第一支物流車隊,隔年林口運籌中心正式啟用,聯強並推出個人電腦自有品牌「Lemel」,都是當時的創舉。
服務三合一 奠定深厚實力
從1990年聯強就積極投入運籌中心,藉此建構了銷售、配送、維修三合一的獨特經營模式,奠定為高科技產業上下游提供整合通路服務的實力。
1996年聯強首次為林口運籌中心導入自動化倉儲設備,從單靠電腦管理,進一步走向機械化,2000年林口的自動化設備升級,自動化運籌中心也成為支援聯強業務的最重要後盾。
聯強在台灣建立一套物流、運籌、生產組裝、多樣別產品的代理經驗,開始將台灣經驗複製到海外,進而帶動一波大成長,一如李建宗言:「聯強的再成長,必須靠海外。」
1997年,聯強首次跨出台灣,投資香港、大陸市場及美國通路商Synnex(新聚思),營收也不畏亞洲金融風暴,逆勢成長,當年度海外占營收比重更高達23%。十年之後,聯強全年處理的訂單可超過90萬張,配送箱數達560萬件,維修件數達140萬件。
聯強平均每6分鐘配送一個點、15分鐘完成下單、6分鐘完成一台客製化電腦組裝、維修站現場提供手機30分鐘完修服務、維修中心提供手機兩天完修服務。
效率之高,早在1994年推出速度跌破市場眼鏡的「四個半天」維修服務時,就被業界神化為,聯強的維修人員一定是躲在車上,拿到產品就修,不然哪能這麼快!
如今,聯強的通路版圖以亞太為主軸,已立足包括台灣、大陸、紐澳、泰國,並以北美、印度為兩翼,不停向外開展延伸,追求更高的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