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作良 全衡治療 脊骨矯治醫學的推手 以西洋醫學的人體工學與科學邏輯為基礎,在受過紮實的診斷訓練及有豐富操作經驗的醫師手中執行「脊骨矯治」,可以是打針、吃藥、開刀以外的另一種新選擇。 文/張鎡鈺 攝影/余秀萍 早汪作良醫師於醫學院畢業之後,擔任外科醫生兩年,發現台灣的老年人口逐漸攀升,但當時復健領域在國內屬於比較新興的科別,看準了未來的需求及發展潛力,汪作良回到母校附設醫院接受四年復健科專科醫師訓練,並於1998年赴美進修手法矯治醫學。2000年12月歸國後,便以脊骨矯治的方式來服務病人。 脊椎是人體的中軸 脊椎可說是人體最重要的構造之一,就結構力學面來看,脊椎是人體中軸,如果中軸出問題,就會影響到四肢,甚至壓迫內臟。就神經生理學方面來看,人體的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與脊髓,脊隨存在於脊椎之中,所延伸的神經根會通到各個肌肉、骨骼及內臟,所以當脊椎產生病變,就會壓迫到神經,而產生痠麻、疼痛、無力症狀。有些功能性的問題如便秘、經痛或睡眠障礙,也與結構失衡有關係。 所謂的脊骨矯治醫學,就是針對失衡的脊椎、骨骼及肌肉筋膜予以矯正,以達到治療或改善功能失常的目的。然而在一般主流醫學的醫療院所中,卻沒有一個有執照的醫師專門用這種方式來處理結構的問題。更常見很多民眾到坊間的國術館、民俗療法,使用暴力去調整,常常讓人痛得哇哇叫,反而造成對神經的二度傷害。汪作良表示,正確的脊骨矯治整治方式應該是無痛的,應依據解剖學、生理學等紮實的醫學知識,順著對的位置作調整,才能做出有效且正確的治療。 綜觀整體 找出深層病因 汪作良表示,透過評估,可將一般患者的問題分為三個層次: - 第一個層次是造成身體病痛的直接病因,像是椎間盤突出,這是一般醫療院所作的診斷,但汪作良認為,其實疾病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 針對許多經過長期治療但效果仍不好,或是即便抽血、照X光也找不到病兆的患者,其實這是屬於第二個層次的問題,也就是結構上的失衡。可透過對稱性、關節活動度、肌肉張力等檢查,找出結構失衡的原因。比如一個脖子痛的人,他的問題也許是因為骨盆歪斜,由於骨骼與肌肉是相連的,經過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導致脖子肌肉被拉傷,造成脖子疼痛。
- 第三個層次則是更深入找出結構失衡原因,這分成先天或後天的,先天原因包括脊椎側彎、長短腳等,而後天最常見的原因則是姿勢不良、反覆動作或情緒壓力所引起。必須藉由從問診瞭解是否因職業或生活習慣所導致。並透過正確的衛教改善其姿勢習慣,以預防疾病復發。
全衡導引的治本概念 汪作良提倡利用「全衡療法」的醫術,針對多種難治性問題提供解決方案。這些問題包括: - 到處求醫仍無法確定病因者;
- 經過長期治療後仍不見明顯改善者;
- 被醫師告知要開刀,因故不願開刀者。
所謂全衡療法是將身體歪斜的軌道還原到正確的位置,以不碰到傷痛處為主,利用自然的方式還原,並透過動作教育增加脊椎的穩定度。根據統計,除非是很嚴重的病變(例如腫瘤、感染等),否則經過「全衡療法」的脊骨矯治,高達九成以上的疑難雜症患者,可得到非常滿意的康復。 觀念再教育 雖然在脊骨診治方面並沒有健保給付,但前來尋求醫師協助的病患卻絡繹不絕,知名作家吳淡如與多位立委政要都曾上門求診。身為台灣脊骨矯治醫學會理事長,汪作良以推廣脊骨矯治醫學為職志,但由於脊骨矯治教育並不包含在台灣現有的醫療教育體系中,而一般民俗療法的師傅也缺乏醫療背景的基礎,常導致醫療糾紛,讓脊骨矯治被污名化。汪作良積極將這套有醫學根據的療法系統化,希望藉由醫學會的努力,使脊骨矯治治療普及化,給民眾的一個更安全有保障的就醫環境。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