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千惠 自2011年5月初,德國爆發了一場由大腸桿菌引起的腸胃炎和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US)的疫情。最早是出現數人在德國遭到細菌感染,進而併發溶血性尿毒症候群,陸續接受急診治療。截至六月底,全球通報了4137宗病例,其中896人合併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總共有50個死亡病例。 除了德國之外,不少其他國家也傳出病例,包括奧地利、瑞典、丹麥、波蘭、英國、瑞士、捷克、法國、挪威、西班牙、加拿大、荷蘭和美國。這些病例基本上都是最近有拜訪德國北部地區,或是其中一例是接觸到來自德國北部有出血性大腸桿菌病例的遊客。 歐洲疾病管制局認為,德國此次疫情是有史以來爆發最大的一次疫情,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爆發。 大腸桿菌引起的問題 這次在德國發生的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元兇是大腸桿菌O104:H4, 它隸屬於高病原性的亞群稱為產生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higatoxin-producing E. coli, STEC),亦稱為Verocycototoxin-producing E.coli VTEC。 大腸桿菌O104屬於較為罕見的大腸桿菌菌株,不過過去也曾在美國造成兩次疫情。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的病人會出現胃痙攣、腹瀉(通常帶有血絲)和嘔吐的症狀,若是有發燒通常溫度不會太高。 大多數的病人症狀會在五到七天改善。然而,少數人會在腹瀉一週後發展成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症狀包括尿量減少和疲倦,另外皮膚和粘膜因為貧血會變得較為蒼白。引起溶血性尿毒症最常見的是O157型,得到此併發症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療,即使大多數的人可以完全康復出院,但是仍有致死的危險性。 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感染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事實上,抗生素在殺死細菌時會加速毒素的釋出,反而對被感染者的腎臟造成更大的傷害。這次在德國流行的大腸桿菌屬於比較新型的菌株,而且經實驗室證實危險性也較高。 大腸桿菌如何感染人類?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常見於許多動物的腸道內,其中某些可使人類致病。大腸桿菌通常藉由糞口途徑傳染,人類的腸道內有無害的大腸桿菌,但是一旦誤食曾接觸到動物或人類排泄物的食物,通常是藉由受汙染的生食、未煮熟的肉類和未經消毒的牛奶,就有可能得到對人體有害的大腸桿菌菌株。 而這些對人體有害的大腸桿菌可能因為已被感染者在上完洗手間後未正確地洗手即處理食物而將細菌傳播給其他人。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種植食品的農場有動物或者是利用動物糞便作為肥料,導致食品被大腸桿菌所污染。 德國疫情的感染來源 自大腸桿菌疫情爆發以來,德國官員就極力要找出病源,原先一度以為是自西班牙進口的萵苣、小黃瓜、番茄。今年6月29日歐洲食品安全局和歐盟疾病管制局發表聯合聲明指出豆芽(sprouting seeds)是這一波大腸桿菌感染的感染源。德國的調查顯示食用豆芽的人感染大腸桿菌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九倍。 另外,德國下薩克森省農業部長林德曼(GertLindemann)表示,德國北方的Uelzen地區的有機農場生產的豆芽和其他品種,被驗出大腸桿菌,就是引起此次疫情的根源。 至於豆芽菜是如何被感染,林德曼推測,這些豆芽菜種植在桶子內,成為細菌繁殖的環境。有可能水源已遭大腸桿菌污染,也可能在德國、或自外國採購的種子內部有細菌。歐洲食品安全局在7月5日發佈的報告中指出一批自埃及進口的豆芽種子可能和引發德國大腸桿菌疫情的感染源有關。 德國大腸桿菌疫情與之前大腸桿菌疫情的相異處 過去在日本和其他國家也曾發生爆發類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疫情,這次在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疫情與過去有一些很不同的地方: (1) 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病患佔所有感染者的四分之一,遠大於過去大腸桿菌疫情的比例。(2)大多數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發生於成人(約89%),且將近百分之七十為女性。一般來說大腸桿菌造成的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以兒童居多。(3) 這次引起疫情的細菌是非O157的類致賀毒素大腸桿菌(non-O157 Shiga-toxin-producing E.coli strain (O104:H4))。 目前我們並不清楚為什麼年齡的分佈與以前不同,可能是因為與接觸感染源的年齡層有關,抑或是與細菌本身的特異性有關,例如O104:H4缺乏某種容易在兒童產生致病性的基因。 如何預防大腸桿菌和其他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這次大腸桿菌的疫情引起了大眾對食物衛生處理的重視。要避免食物中毒,最重要的就是在準備食物前和處理生肉後確實把手洗乾淨。德國的疫情顯示了清洗所有蔬菜的重要性。在所有的蔬菜和水果食用之前都確實清洗乾淨,以及在接觸或處理未清洗的蔬菜或水果後將手洗乾淨,可以避免由接觸過不乾淨蔬果的手傳播細菌的機會。同時,將蔬果削皮和煮熟也可以幫助去除細菌。 另外,砧板和工作檯表面也是容易滋生細菌等微生物的地方,生食和熟食使用的砧板刀具和其他器具必須是獨立的兩套,並且在每次使用之間要洗乾淨。 烹調食物時必須將食物尤其是肉類煮熟。如果要重新加熱食物,必須確定整個加熱過程都保持高溫,且同一食物只能重新加熱一次。煮過的殘羹剩菜最好在一到二小時之內讓其冷卻然後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保存。 政府對大腸桿菌疫情的因應措施 在台灣,目前尚無大腸桿菌O157型的本土人類感染病例出現。有鑑於目前交通和旅遊的發達,不能排除未來有大腸桿菌O157或O104型感染入侵台灣的可能性。台灣疾管局鑒於德國大腸桿菌疫情,為加強監測有關的感染個案以進行防治措施,因此修訂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之病例定義如下: 一、臨床條件:出現腸胃道症狀,嚴重者可導致出血性腹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或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等。 二、檢驗條件:臨床檢體(糞便或肛門拭子)分離並鑑定出產類志賀毒素(shiga-like toxin)之大腸桿菌。 三、流行病學條件:具有以下任一條件: (一) 曾經與確定病例有密切接觸。 (二) 與確定病例暴露共同感染源。 四、通報定義:具有下列任一條件: (一) 符合臨床條件。 (二) 經醫院自行檢驗,符合檢驗條件。 此修訂後之通報定義,除了原本的O157:H7型菌株外,亦包括其他型別之產類志賀毒素之大腸桿菌感染症,如最近引發德國疫情之O104:H4型菌株。台灣疾管局要求醫師如遇診治疑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病患時,應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並防範疫情之擴大蔓延。 近年來大腸桿菌感染症曾在美、日等國造成大規模食因性感染,大多經由未煮熟之肉品(尤其是中心溫度加熱不易時)或未經滅菌之果汁、乳品引起。疾病會出現水瀉、腹痛,惡化時可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可輕微到潛血,也可嚴重到大出血),而嚴重者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的症狀,甚至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 德國這次的疫情則強調了清洗蔬果的重要性,尤其是國外有生食沙拉的飲食習慣。國人不管在平常飲食或出國旅遊時都應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安全,並隨時關心當地疫情,以減少腸道感染的機會。 本文選錄自《健康世界》432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