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姐姐來了!」臺中榮總的兒童病房,傳來陣陣孩子們的歡呼聲,一個穿著小丑服裝的年輕女孩拿出氣球,一轉一扭,轉眼間氣球變成了小狗、花朵、皇冠……孩子們時而睜大眼睛,時而拍手叫好。「熊熊姐姐」林家巧的表演,讓病房迴盪著陣陣歡笑,讓孩子暫時忘記了病痛。 出生於一九八三年的「氣球達人」林家巧,是臺中榮總的志工,是新北市街頭藝人,是多所學校「氣球社」的指導老師。她還創辦了「幸福氣球企業社」、「樂思有限公司」,希望以氣球為媒介,將幸福和歡笑傳遞到每個角落。
林家巧童年生活十分優渥,然而父親的事業卻在一夕間風雲變色,原本不愁吃穿的她,突然得面臨繳不出學費的窘境,年紀雖小,卻也感受到莫大的經濟壓力。高中時,她開始「瘋狂打工」,某次突發奇想,把從前玩夾娃娃機夾到的戰利品拿到學校販售,沒想到生意太好,玩偶一下就賣光了。頗有生意頭腦的林家巧從中看見商機,乾脆批貨擺起路邊攤,「冬天賣圍巾、過年賣春聯、演唱會賣螢光棒。」她將「叫賣」的本事發揮得淋漓盡致,不但靠著幽默與活潑吸引客人光顧,還參加宜蘭傳統藝術中心舉辦的「超級叫賣王」比賽,奪下「舌燦蓮花獎」,成為名副其實的叫賣專家,也讓她發覺了自己的表演天分。同一時期,林家巧看了好萊塢電影《摩登大聖》,從此迷上氣球藝術,她上網自學、不時苦練,技藝愈來愈純熟。
擺路邊攤的工作並不輕鬆,常要「跑給警察追」,囤貨壓力也讓林家巧傷透腦筋。某天,林家巧口中思想頗為「前衛」的媽媽建議她:「與其擺路邊攤,你何不去當街頭藝人賺錢呢?」這番話啟發了林家巧,於是將說學逗唱結合氣球藝術,考取新北市、臺北市街頭藝人證照。漸漸闖出名號後,不少學校的氣球社紛紛邀請她擔任指導老師,她還以教育部的創業獎金開設公司……靠著氣球,林家巧打出一番事業版圖。
只是,林家巧盼望自己熱愛的氣球不單只是生存牟利的工具,她更想運用所長,為氣球藝術創造更多可能。她不但帶著氣球走入醫院兒童病房,自大學時期就加入國際志工組織的她,在菲律賓、泰北……等地區進行衛生教育、中文教學服務時,也不忘隨身帶著氣球。「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沒看過氣球,更遑論氣球藝術。」所以林家巧的演出,總是讓當地的孩子們樂不可支,「我認為氣球藝術傳達的最重要訊息是:快樂是平等的,而不是有錢孩子的專利。」
多年國際志工經驗,打開了林家巧的視野,讓她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家巧印象最深刻的,是她曾造訪菲律賓一個位在垃圾山旁邊的小社區,「那�的人很窮,生活環境非常惡劣,所以我們會主觀地認為『他們很可憐』、『他們很悲慘』。可是,真正與社區居民相處,我卻發覺他們很樂天,甚至活得比我們更快樂,」林家巧說,「這樣的經驗讓我發現,我們總是『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度量別人』,但結果往往是不正確的。」換言之,國際志工必須有能力察覺當地真正的需要,而非一廂情願地給與,甚至產生「我是志工」的優越感。目前林家巧不僅自己做志工,也帶著社團學生遠赴海外,避免「服務污染」,是林家巧耳提面命的叮嚀。長年投入公益領域,但林家巧覺得自己並不特殊,「我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做志工,我不敢說自己給與了別人多少,倒是醫院的病童、偏遠地區的孩子都教導了我很多。」
林家巧說,父親擔任慈濟志工多年,她從小耳濡目染,做公益自然而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她笑說,近年家中經濟漸漸穩定,擔任里長的父親又開始「蠢蠢欲動」,天天自己做愛心便當分送給弱勢居民,但每個月倒貼完所有薪水,卻還是不夠支付菜錢。林家巧與父親一起動腦,決定與鄰近的國小合作,回收未吃過、乾淨的配菜,再自行搭配主菜,就能給與弱勢家庭一餐溫飽。
既要經營公司、當街頭藝人、指導學生社團,還要做志工、幫爸爸送愛心便當……林家巧很忙,但她說:「人生只有一次,怎麼能不過得淋漓盡致?能有餘力照顧別人,是我的福氣。」
如果,下次你在捷運上,突然看見一個女孩,從口袋�「變」出氣球來安撫哭鬧的小孩,也許那就是林家巧。將來,她希望帶著氣球走遍世界各地,盼望更多人透過她的表演,看見快樂,看見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