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府密集在各地興建中小型機場;然而,有90%的中小型機場都處於虧損狀態。這種「搶著建、建了虧」的怪象,其實是期待機場開通後,能增加企業投資意願,帶動當地經濟成長。
新華日報報導,據江蘇省最新統計,境內七家中小型機場,除無錫碩放機場外,全都虧損。
機場收入主要來自飛機的停機費、起降費和空橋費,中小型機場的航班客貨量還未達到規模經濟,以致於機場收益遠不及機場給航空公司的航線補貼;中小機場虧損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徐州觀音機場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健表示,一般而言,每條航線的平均載客率要達60%才能損益兩平,但許多中小機場的新開航線根本不可能達成這個目標。
為吸引航空公司開設航線,中小機場普遍給予航空公司補貼;而這項預算最終多由當地政府買單。
以徐州觀音機場為例,每年的航線補貼都在人民幣數千萬元左右。
一位業內人士形容,各地爭相建設中小機場的情況下,就產生「政府補貼競相加碼,中小機場互相殘殺,航空公司唯利是圖」的怪象。
大陸民航業估計,若能充分利用機場資源,帶來人流、資金和資訊,機場的建設投入約能創造八倍經濟效益,有助地區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
大陸民航專家朱曉磊估計,中小機場的旅客吞吐量達到100萬人次後,就有望走出虧損。
但他建議,臨近的中小機場應該相互協調,合併相似航線;機場也應避免爭搶航線,不斷加碼補貼額度。
江蘇淮安市委常委,前淮安漣水機場建設總指揮史國君說:「機場對於一個城市的意義,不能單純以直接的投入產出比去衡量,它的作用是長期的、全方位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史國君表示,從淮安機場奠基起,就不斷發生「蝴蝶效應」,吸引台資、浙資、閩資赴淮安投資。
目前,淮安已有浙資企業2,300家、閩資企業1,200家,今年底,台資企業也將達到1,000家。這與機場建設密不可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