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女童血尿… 腎臟、輸尿管都結石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udn健康報e報
2012/07/10 第354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醫藥新知 女童血尿… 腎臟、輸尿管都結石
總是坐立難安 不寧腿症候群
健康焦點 腿腫像蘿蔔 靜脈曲張敲警鐘
保健優概念 冬病夏治 三伏貼別盲目貼
愛辛辣、嗜菸酒 小心胃潰瘍
改變社交活化大腦 可防範老化

醫藥新知
 
女童血尿… 腎臟、輸尿管都結石
記者田兆緯/台中報導/聯合報
台中市11歲林姓女童出現血尿情形,到童綜合醫院就醫,經醫師檢查病因,竟發現她年紀小輸尿管與腎臟都長結石,醫師表示,有可能跟飲食習慣有關。

主治醫師殷約翰表示,林小妹出現血尿,且尿路感染已好幾個月,一直無法查出病因,在會診泌尿科後,安排靜脈腎盂攝影檢查,發現兩側腎臟內有小石頭及「右側輸尿管結石」,造成右側腎臟水腫,因此安排進行「輸尿管鏡取石」手術,將右側輸尿管結石打碎取出。而雙側腎臟結石則採取藥物治療;林小妹的血尿及腎水腫情況才獲得改善。

殷約翰醫師說,臨床上幼童尿路結石很少見,加上雙側腎臟皆有結石更是罕見。而小孩的尿路結石女孩比男孩多1.5倍,根據美國資料顯示,2008年比1999年小孩結石情況增加了3倍,一半病人出現在13歲以下。而台灣小孩雖然案例不多,但也有這種趨勢,籲家長要多注意。

殷約翰說,林小妹有可能是因為飲食的習慣關係,加上父親也有結石病例,可能遺傳關係,也有可能是代謝系統出問題,都是導致結石原因。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多喝水,少吃油脂的食物,加上適度運動,並定期到醫院檢查。

 
總是坐立難安 不寧腿症候群
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聯合報
新竹市一名60歲婦人睡前總覺得雙腿不舒服,需要動一動感覺才好些,也因此晚上失眠、白天嗜睡。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診療後,發現婦女罹患「不寧腿症候群」,經服藥治療後才回復正常。

台大社區及家庭醫學部醫師洪惠芳表示,目前尚無法了解不寧腿症候群病因,各種年齡層、不分男女都有可能發生。

洪惠芳提醒,如有患者有以下4種情況,就有可能是「不寧腿症候群」:

1、肢體感覺異常,一直有想要移動肢體的衝動,有時除腳部以外其他身體部位也會有蟲爬、疼痛、搔癢,或無法辨認的不舒服的感覺。2、肢體活動後,不舒服感覺可部分或全部緩解。3、感覺異常的症狀,在晚上時會比白天嚴重。4、感覺異常或想移動的衝動在靜止時會變得更嚴重,例如躺在床上或靜坐。

洪惠芳指出,治療不寧腿症候群,應先找出可能因素治療,如果貧血,就給鐵劑。若找不到特定原因,則為原性不寧腿症候群,部分患者症狀發生數月後會自然消失,可經由醫師指導在上床前做後小腿的伸展運動。若症狀還是無法改善,則需借助藥物幫忙。

 
健康焦點
 
腿腫像蘿蔔 靜脈曲張敲警鐘
李相台/台北市李相台心血管外科院/聯合報

「醫師,我的小腿腫得像胖蘿蔔,下午更像綁著兩個小水袋,大腿外側紫色血管亂七八糟,怎麼辦?」靜脈曲張的發生,往往從腿部水腫開始,當腿部腫大時,便是靜脈曲張警訊。

心臟將血液打出,運送養分及氧氣,到達身體各部位,進行能量供給及交換,讓我們自由活動及工作,心臟負擔了幫浦的作用,動脈血管則承受血液打出的巨大壓力。但個別細胞運作產生的廢物及二氧化碳,需從四肢末梢及各個臟器,送回心臟進行交換代謝,這就是迴流作用,需反抗地心引力逆流而上。

久站久坐 血液蓄積下肢

靜脈血管自成一套特殊構造,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瓣膜,好似活性閥門,阻止血液因地心引力往下掉落,而小腿肌肉更肩負起類似心臟的幫浦作用,藉小腿肌肉收縮,給予下肢靜脈壓力,使末梢血管中的血液抗拒地心引力,將血液一段一段往心臟送。

負擔循環回流的小腿,也被視為「第二心臟」,而壓縮功能強勁的小腿肌肉幫浦、良質的靜脈血管、健康的靜脈瓣膜,是腿部健康重要因素。

當久站或久坐、需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時,小腿肌肉無法進行正常收縮及壓迫運動,或是肌肉功能太差,肌肉幫浦的作用便可能停擺,在心臟持續打出血液的情形下,血液蓄積下肢造成腫脹。

初期腫脹 穿醫療彈性襪

下午時小腿腫脹是初期靜脈曲張症狀,此時建議採取保守性療法,穿著醫療用抗靜脈曲張彈性襪(衛生署核定為第二等級醫療用彈性襪),幫助小腿肌肉幫浦功能,讓血液順利回流。

但初期腫脹症狀一旦開始,如不理睬,靜脈血管便會持續存積血液並脹大,當血管承受不住大量血液時,便會像氣球灌水一般,膨脹擴張變形,血管內瓣膜也因此萎縮而無法阻止血液下落,血管內水分因滲透原理,由血管滲透至小腿造成的水腫會更嚴重。

此時,可由靜脈壓力檢查(PPG、APG),初步分辨靜脈瓣膜受損情形。如果瓣膜狀況還不錯,功能尚可,可穿著第二等級醫療用靜脈曲張彈性襪,幫助改善腿部水腫。但原先因高壓造成損毀的靜脈血管,無法回復,且因水腫改善,還會更加明顯、浮凸擴大,因為靜脈曲張為不可逆疾病。

雷射顯微 術後恢復較快

瓣膜狀況不佳時,患者腿部痠、硬、脹、麻、腫、痛都明顯,這時穿彈性襪也無法減低不適,就應考慮接受靜脈曲張雷射顯微治療。根據歐美研究,雷射顯微治療術後恢復快,復發率低,並採局部麻醉,可避免患者因長時間手術造成血栓的危險性。

 
保健優概念
 
冬病夏治 三伏貼別盲目貼
黃子玶/長庚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聯合報
近來門診許多家長詢問:「今年的三伏貼是什麼時候?」又到了「冬病夏治」的季節。

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加上空氣汙染日益嚴重,有氣喘過敏的小朋友日益增加。統計顯示,每3位小朋友中,就有一位有過敏性體質。過敏反覆發作,許多家長三天兩頭就必須帶著孩子求診,擔心影響孩子發育。

為了改善孩子體質,許多家長帶孩子來中醫門診,希望透過中藥改善症狀,但有些小朋友不愛吃藥或不規律服藥,讓家長感到頭痛。

其實,除了內服中藥,透過中醫穴位敷貼「內病外治」,也是治療方法之一。

所謂三伏貼,是中醫預防醫學概念,「冬病夏治」。「冬病」指天氣寒冷時容易發作的疾病,像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部分患者有容易反覆感冒等慢性肺病,體質偏於虛寒,每到秋冬或天氣變化時,症狀反覆發作,也可接受治療。

「夏治」就是趁著夏天,這段一年中天氣最炎熱、陽氣旺盛而皮膚毛孔開泄的時期,進行治療。

由於這段時間藥物容易透過皮膚吸收,若使用辛散溫通的中藥磨成細粉,調成藥餅敷貼在背部穴位,讓藥物持續刺激,就可以疏通經絡,調節人體臟腑機能,使人體陽氣振奮,從而達到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果。

每年「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時期,根據農民曆的算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今年初伏為7月18日,中伏為7月28日與8月7日,末伏為8月17日。利用炎夏的這段時間進行穴位敷貼治療,對於過敏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預防及治療效果。

穴位敷貼治療方法固然簡便,但患者若發燒、感染急性病症,或孕婦、小於一歲以下幼兒或是有嚴重藥物過敏者,不適合接受治療。

此外,敷貼期間要避免冰冷、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以及一些可能引起疾病發作的「發物」,像蝦、蟹、韭菜、芹菜、筍等,才能確保療效。

三伏貼雖然方便也容易操作,仍應該對症下藥,透過中醫師診察後選用合適藥物劑量、貼敷穴位等,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能夠配合內服中藥進行體質調理,則能更有效地改善病情,減緩症狀發生。

今年三伏貼 有4貼?

今年夏至後的第三庚日為7月18日,第四庚日是7月28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17日,分別是今年的初伏天、中伏天與末伏天。

由於今年立秋是8月7日,也是庚日,避免中伏貼與末伏貼相隔20多天,有醫師主張8月7日就可施行末伏貼。

但也有醫師認為8月7日和7月28日一樣,應施行中伏貼,8月17日再施行末伏貼。

資料來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施純全、林口長庚中醫部醫師顏宏融 整理/記者魏忻忻

 
愛辛辣、嗜菸酒 小心胃潰瘍
蘇聰明/高雄市新復興中醫診所院長/聯合報
馮先生40歲,工作常常需要與客戶博感情,因此經常抽菸、喝酒、吃消夜,最近上腹疼痛、泛酸反胃、打嗝脹氣、食欲差,就醫診斷是胃潰瘍。

胃潰瘍好發20至50歲青壯年,過去認為不良的生活型態導致胃潰瘍,近來發現大多數是幽門螺旋桿菌造成。此外,過度使用消炎止痛劑、壓力、愛吃生冷、辛辣、抽菸、酗酒或胃酸過多、胃壁黏液太少導致無法保護胃部等,也是可能的原因。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都屬於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常在飯後1至2小時發作,疼痛位置在胸骨劍突下偏左,而十二指腸潰瘍則在飯後3至4小時才發生,有時出現在半夜,疼痛部位多在劍突下偏右。

中醫認為,胃潰瘍主要係情感鬱悶、飲食失節或氣候變化、藥物刺激,以致脾胃失健,胃絡受損而引發。治療以消炎止痛、減少胃酸分泌、促進潰瘍處癒合為基本原則。

一般可分為下列四種情況用藥:

1.肝胃不和:胃部脹痛,疼痛時牽連至肋背部,伴有噯氣泛酸、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在情緒鬱怒時加重,可用「肝胃百合湯」加減。

2.脾胃濕熱:常見胃脘疼痛,伴有灼熱感、泛酸、胃中飢嘈不舒、煩躁、口苦口乾、小便短赤或便秘等,可用「清胃瀉火湯」調治。

3.脾胃虛寒:常見胃部隱隱作痛、腹部冷或溫熱,用手按揉胃部,疼痛減輕、兼見胃口差、疲倦無力、手腳冰涼、大便拉稀,可用「溫中散」加減。

4.瘀血停滯:表現為胃部刺痛、痛處不移、患部拒按、食後疼痛加劇等,有時還會嘔血、解黑便,用「失笑散」加減。

國人一向以為胃痛、胃潰瘍是小事,忍一忍就過去了,其實,胃痛可能是消化系癌的症狀表現之一。面對胃潰瘍,不能掉以輕心,早日發現才可以早日治療,避免造成大出血、穿孔、幽門阻塞甚至癌變等併發症。

 
改變社交活化大腦 可防範老化
記者劉運╱台北報導/台灣醒報
科學家從蜜蜂學到長壽的祕訣!美國學者發現,年紀較大的蜜蜂經由承擔年輕蜜蜂的工作,可有效的逆轉大腦老化的過程。因為蜜蜂與人類有相同的腦細胞,此研究結果意謂,人類年老者可經由改變他們的社交生活方式,讓他們的心智保持年輕。

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如果蜜蜂待在蜂窩裡照顧幼蟲,牠們的心智可維持一定的能力。研究人員Gro Amdam指出,在照顧幼蟲一段時間後,蜜蜂如果飛出去採集食物,牠們會快速老化。這個研究結果在《實驗老年醫學》期刊(Experimental Gerontology)中發表。

科學家發現,蜜蜂的老化過程與人類似。研究學者指出,在2週過後,採集食物的蜜蜂翅膀會磨損、身上的毛會脫落,更重要的是,牠們喪失了大腦功能,也就是學習新東西的能力。

但是在實驗中,如果蜜蜂有機會再次照顧幼蟲,牠們「學習新東西的能力會大幅提高。」科學家比較腦功能提升的蜜蜂,與沒有提升的蜜蜂,發現了蛋白質Prx6的改變。蛋白質Prx6也存在人腦裡,它可預防癡呆,包括阿茲海默症。

Amdam說:「或許人們可以透過一些社交活動的改變,或是改變與周遭環境互動的方式,來讓大腦保持年輕。」他說:「因為人們與蜜蜂有相同的蛋白質Prx6,這種蛋白質可能是因某種特別的社會經驗而做出反應。」

科學家指出,蜜蜂與人類一樣,無法承受大量的壓力,蜜蜂如果獨自居住,只能活7到10天,因為他們是群居的動物。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