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門診許多家長詢問:「今年的三伏貼是什麼時候?」又到了「冬病夏治」的季節。 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加上空氣汙染日益嚴重,有氣喘過敏的小朋友日益增加。統計顯示,每3位小朋友中,就有一位有過敏性體質。過敏反覆發作,許多家長三天兩頭就必須帶著孩子求診,擔心影響孩子發育。 為了改善孩子體質,許多家長帶孩子來中醫門診,希望透過中藥改善症狀,但有些小朋友不愛吃藥或不規律服藥,讓家長感到頭痛。 其實,除了內服中藥,透過中醫穴位敷貼「內病外治」,也是治療方法之一。 所謂三伏貼,是中醫預防醫學概念,「冬病夏治」。「冬病」指天氣寒冷時容易發作的疾病,像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部分患者有容易反覆感冒等慢性肺病,體質偏於虛寒,每到秋冬或天氣變化時,症狀反覆發作,也可接受治療。 「夏治」就是趁著夏天,這段一年中天氣最炎熱、陽氣旺盛而皮膚毛孔開泄的時期,進行治療。 由於這段時間藥物容易透過皮膚吸收,若使用辛散溫通的中藥磨成細粉,調成藥餅敷貼在背部穴位,讓藥物持續刺激,就可以疏通經絡,調節人體臟腑機能,使人體陽氣振奮,從而達到增強免疫功能的效果。 每年「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炎熱的時期,根據農民曆的算法,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 今年初伏為7月18日,中伏為7月28日與8月7日,末伏為8月17日。利用炎夏的這段時間進行穴位敷貼治療,對於過敏性疾病具有良好的預防及治療效果。 穴位敷貼治療方法固然簡便,但患者若發燒、感染急性病症,或孕婦、小於一歲以下幼兒或是有嚴重藥物過敏者,不適合接受治療。 此外,敷貼期間要避免冰冷、辛辣或刺激性的食物,以及一些可能引起疾病發作的「發物」,像蝦、蟹、韭菜、芹菜、筍等,才能確保療效。 三伏貼雖然方便也容易操作,仍應該對症下藥,透過中醫師診察後選用合適藥物劑量、貼敷穴位等,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能夠配合內服中藥進行體質調理,則能更有效地改善病情,減緩症狀發生。 今年三伏貼 有4貼? 今年夏至後的第三庚日為7月18日,第四庚日是7月28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8月17日,分別是今年的初伏天、中伏天與末伏天。 由於今年立秋是8月7日,也是庚日,避免中伏貼與末伏貼相隔20多天,有醫師主張8月7日就可施行末伏貼。 但也有醫師認為8月7日和7月28日一樣,應施行中伏貼,8月17日再施行末伏貼。 資料來源: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施純全、林口長庚中醫部醫師顏宏融 整理/記者魏忻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